有个前提就是,学古文首先应该是一种兴趣,不应该是一种义务或者功利思想。
当然,现实中确实有功利的部分,因为孩子们都要高考,古文是要考的。但是要能很好的应对考试,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古文我感觉是远远不够的,输入样本量太少,形不成语言的感觉。所以,哪怕仅仅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也要在课外多学一点。古文观止是最方便的选集。如果是出于考试的目的,基本上过了高考阶段,我觉得完全可以忘记了,能保证现代汉语规范的使用已经很不错了。
接下来假设是真的对古文感兴趣,只有在自愿、有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谈意义。
学古文最大的价值自然是领悟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周朝达到成熟,留下大批典籍,即便是到了现在也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中国人。高中时很痴迷于《左传》的叙事艺术,故事都看的很有意思,难怪关公也喜欢。《国语》就差不少。另外,想了解中国人的一些习俗、礼仪规范怎么来的,可以看看《礼记》,比如为啥结婚要有聘礼(彩礼),为啥结婚选在黄昏,怎样接待客人,太有意思了,前提是你真的感兴趣。可惜我古文不过关,还是觉得看白话对照来的省事。但现在想起来,那些经典的句子时不时背诵出来太有感觉了。最近看《功勋》于敏部分,背诵后出师表的时候太有同感了。当初高中我就是因为喜欢《报任安书》,攒了几个月零花钱,把岳麓书社的古文观止买下来了,之前一直在新华书店里蹭看,舍不得走。买下来的那天,感觉好像把暗恋的女神娶回家。
古文背诵的多了,其实传统价值观就在你心底生根了,无论你之后接触多少西方的思想,根是不会忘掉的。
【 在 JSC2023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有个ID大言不惭地说学古文不必古文观止,学古文只需要学教材,特发此篇,纠正这种功利性说辞
: 1、学古文,要系统性学习,学的是古人的思想、智慧,有体系地学才能了然各家各派的精神灵魂在哪里,才能对卷面上不同流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如果只是着眼于教材,甚至只是着眼于古文观止,那么即使这些都学会了,学熟了,依然对树干是没有感觉的
: 2、学古文的价值、意义是受用终身的,古人五千年总结出来的人性、社会运行规律我们不去学,却更愿意刷着三本毕业的自媒体干饭人写的小作文、鸡汤散文,真是本末倒置了
: ...................
--
FROM 180.1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