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上周末去听了学家的一升二线下讲座,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借用一下。
老师的意思是:小低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是不可逆的,还没建立起逆向思维,也就很难理解计算的逆运算。
一年级的加减互为逆运算,二年级的乘除逆运算,都会如此,思维的可逆性不强。
他们小脑袋中还没建立不同运算的映射关系,对数字也不够敏感,所以搞不清楚很正常。
但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图形和符号比较敏感,所以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图感思维来培养计算能力。
关于数形结合,小奥里面有一些,新加坡数学、可汗、B站都有一些零散介绍,我倒没见过系统性讲述的。
其实我感觉,一年级校内老师让数小棒、数玻璃球,其实也是通过具象思维来构建孩子们脑中的抽象思维。
4根小棒,再加7根,最后变成11根,这是加法。
有11根,拿走4根,剩下7根,这是减法。
第一排4根小棒,第二排11根小棒,要想两排一样长,第一排还要加几根?这就是你说的第二个问题。
本质是方程,但一般孩子三年级之前很难理解方程,即使把XYZ换成苹果橘子梨。
所以按代数思维,还是先转化为减法,也就是加法的逆运算,再慢慢过渡,把常量转换成变量,引入未知数的概念。
【 在 xueyanba 的大作中提到: 】
: 男娃即将小一。4+7=11,11-4=?这种加减法运算得心应手。
: 但是,4+?=11,?-7=4,这种运算就比较吃力了。
: 是不是这种太抽象呢?
--
FROM 103.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