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自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尝试一下从心理的角度去解读一下。
当妈妈说不能升旗的时候,孩子说了很多“为什么不”,其实透过这些“为什么不能”,可以看到孩子对于下雨导致不能升旗的后果感到有些难过,孩子自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变化,于是通过质问或者是跟妈妈辩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愿意”。
您可能会说孩子自己为什么不能直接说“我不要不能升旗”?在前面您描述了很多他人眼中的孩子,老师夸、其他家长夸、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学习好、性格也好,这些“好”的评价给了孩子很多自信,但也限制住了孩子,她对自己也有潜意识上的克制:不能让别人失望。这也许也限制了孩子表达自己失望或者负面情感的自由。
再回到孩子的“不愿意”,如果妈妈能看到孩子背后的不愿意,可以改写下母女的对话,看起来你并不希望下雨就影响升旗仪式?你喜欢升旗仪式吗?哪个部分你最喜欢?如果不能升旗了,你觉得最遗憾的部分是什么?不管孩子会不会回答这些问题,她都会感到自己是能被共情和理解的。
所谓的狡辩,其实是陷入了一种权力斗争:你说的对还是我说的对。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这也正常,这也是思辨的开始,说明孩子想要掌控。那为什么只跟妈妈狡辩,不跟别人狡辩?心理学上有个最小代价原则,通俗讲就是得罪谁的代价最小?当然是妈妈,得罪了妈妈,妈妈也不会不理我。扩展到成年人的关系也是一样,有的人在单位大家都说他脾气好,但有可能他回到家经常跟老婆发火。情绪总需要一个出口,当然是把出口指向最亲近的那个人我付出的代价会更少。
楼里咨询老师的意见,个人很认同,也非常感谢!!!有同样疑惑的家长可以参考。
_______————————————
女孩一年级,日常礼貌行为习惯都不错,尤其在外面的表现,都是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老师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课内很好、性格温和友好、专业陪伴调皮同学(换了5个同桌了)。但就是喜欢跟妈妈无理搅三分(爸爸出差加班,常年交集少),偶尔这样可以忍受理解,但她好像是成了日常习惯,好好沟通、训斥、揍,罚都改不了。问过她在学校是不是也是老师说一句,她顶三句,她说那不敢,老师会批评的。问她妈妈也会批评她,还会揍她罚她,为什么还是一点不改,她就不说话或者支支吾吾,再问就说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这样了。
比如今天早上下雨降温,我给她拿出秋冬鞋子的时候就附带说了句,今天一直下雨,你们估计不会有升旗仪式了。她一听就来劲了,说下雨天为啥不能升,下雨天也要看升旗等等。
我看她那势头,以为她们还有室内升旗的设施,就问她你们室内也有啊,她说室内没有在操场,我就问那下雨天怎么看升旗仪式,她说打伞看啊,我们升一半就跑回去啊。我就说哪有升旗升一半跑掉的。她巴拉巴拉一堆意思就是这样子。早上时间急就没再理她。
吃完早饭,我拉开窗户卷帘,她看到了外面下雨,嘴里自言自语“下雨没法升旗和做操了,只能在教室里晨练了”,听她这么一说我就火上来了,质问她心里明明清楚,那刚才瞎狡辩是啥意思,为什么总是这样。然后又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承认错误。
她是狡辩还是正常辩解也很好区分,正常辩解时说话态度是友好的,狡辩就是带有挑衅的语气,她应该也清楚这一点,心虚才会挑衅。
亲子关系很好,不存在需要以此故意吸引妈妈注意的情况,从小开始除了上班寸步不离(尾巴一样,甩都甩不掉那种),后来不上班了更加是除了她上学都在一起。行为习惯一直是高要求,学习上相对佛系,跟着校内节奏,没有任何课外辅导班,她自己也清楚各方面比大部分小朋友快乐很多。
我很想知道她的诉求到底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改进,求分析~
※ 修改:·maywell 于 Nov 26 00:27:18 2024 修改本文·[FROM: 117.89.7.*]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117.89.7.*]
修改:maywell FROM 117.89.7.*
FROM 117.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