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8岁生日了,学棋也两年出头,做个小结。小众中的小众,似乎本版只有我们一个学象棋的。但还是分享一下,或许可以拿象棋做例子,讨论一下兴趣班的选择也不错。
不过我家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棋的,我经常是一会儿一个版本。因为中班开始就听我零零碎碎地讲过一点规则,但总之正式开始上课是大班没错了。
2021年9月,升入幼儿园大班。在那之前只学了乐高、轮滑等纯属玩乐的项目,也差不多该停了。接下来要为他选择正式的兴趣班。家人的意见是都试试,然后留下孩子擅长的和喜欢的,我不同意。因为我认为孩子所谓的兴趣是不靠谱的,任何项目学到很深之前,孩子表现出的兴趣其实是假象,更多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且绝不贪多,只选择两门认真学下去。其中一门学到他自己的极致,另一门目标低一些,用来锻炼身体,换换脑筋。
我家娃比较安静,专注力好,思考问题很执着,我觉得棋类是个不错的选项。比较了围棋和象棋之后,我认为围棋的入门周期太长,等娃能够接触真正的围棋了,已经好几年过去了,到时候才发现娃的天赋一般,或者兴趣寡淡,就损失太大了。象棋的入门比较快,大约半年左右就能确定是否适合学下去。而且他多少会一点走子规则了,至少起步时不会太抵触。对了,我们的另一个兴趣班是乒乓球,现在也学的还行,但是没有象棋那么亮眼的成绩。
于是随便找了个机构,网课。接下来就是每天陪他学棋,我和娃一起进步。其实寻找机构没有太多注意事项,棋类是高度依赖个人钻研的项目,所以幼儿期家长的作用大于老师。由于我比较上心,孩子进步也明显比同学快,在机构里连续跳班,在2022年1月的时候升到业1。这时,为了增加面棋机会,我又找了一个线下机构,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幼儿园的好处就是拥有大把时间,所以尽早起步还是必要的。在每天的做题,对弈,复盘中,夏天时孩子的棋力来到业4,在机构内部的月赛中也经常拿冠军。
2022年7月,迎来了第一次全市比赛,棋星杯。棋星杯是仅次于市少赛的北京市第二大赛事。但是由于疫情,这一年的棋星杯学前组只进行线上比赛,真实感弱了一些。这次比赛表现出色,拿到了他的第一座北京市冠军。学龄前组都是刚起步的棋童,说明不了什么,所以我和孩子都没有特别兴奋。
2022年11月,迎来了第二次全市比赛,市少赛,我们属于U8组。同样由于疫情,本来5月的市少赛延期了半年。防疫政策下,比赛采用线上预选,仅前6名进入线下决赛的方式。这里要说一下,象棋比赛是两岁一组,分界线是1月1日,所以年底生日的孩子特别吃亏。我们作为12月的娃,只能以全组最小的年龄参加比赛,比同组最大的选手小了整整两岁。这个劣势将伴随他的整个学棋生涯。最终成绩是预赛第9名,没能进入决赛。
这时孩子的棋力来到业6,但随后进入了瓶颈期,孩子似乎很难进步了,热情也下降了。这时我有点急躁,经常责骂,现在想想很后悔,差点扼杀了孩子。好在孩子比较大大咧咧,没造成太大影响。
2023年3月,连续参加了两个线下比赛,不分年龄的那种。我们还太弱小,成绩一般。但是这两次比赛收获很大,熟悉了北京市少年象棋的格局,也受到了一些优秀老师的热情指导和鼓励。可能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孩子突然开窍了一般,棋力也随之暴涨。两个月内升到了业7。
我们随即停掉了之前的机构,改投名师门下,从此开始了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2023年5月,又一年市少赛到来。疫情的阴霾已经散去,比赛终于恢复线下了。孩子稳扎稳打地拿下了U8组冠军,收获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信心。孩子对我说,他真的很喜欢下棋。这也是学棋一年半以来,他第一次明确表达了对象棋的兴趣。这也证实了我当初的想法,所谓兴趣,只有学到比较深之后才能判断。
接下来他钻研棋的主动性高了很多,而且随着棋力提高,已经可以进行布局的研究。他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先手布局和两三个后手布局,以应对经常遇到的局面。
2023年7月,在他的布局还没彻底成熟的时候,迎来了又一年的棋星杯。这次不再是学龄前组,而是堂堂正正的小学组了。再次顺利夺冠,从而包揽了这一年的两大杯赛。
2023年8月,深圳,第一次接受全国赛的挑战。由于全国赛不设置U8组,所以只能参加U10组。加上12月的生日,不太敢期待好成绩。最终在236名选手中排在中下游,符合预期。但是娃在比赛中的韧性让我很欣喜。几乎没有随手棋,每步都认真计算到尽量远,13轮比赛中有10场超过了一个半小时。
全国赛回来后,更加沉下心来钻研棋艺。升入二年级,明显学习变忙了,练棋时间骤减。好在已经具备相当水平,加上理解力也比年幼时强了很多,效率很高。这时老父亲也终于招架不住,不再是他的对手了。但我还是兢兢业业地给他打下手,帮他记录棋谱和知识点,帮他复盘(复盘不用水平多高,有软件辅助)。
2023年10月和11月,又参加了两次北京市等级赛,分别拿到冠军和亚军,升到了一级棋士。现在棋力应该有业9了,棋风也开始定型。
象棋圈子不大,当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便没有必要局限于同龄比较。我之前纠结的12月生日,似乎也不那么要紧了。市少赛也好,棋星杯也好,有实力争金夺银的永远是那几个,炮灰与头部选手的差距极大。U8的头部,其实去了U10和U12也是头部,只是夺冠还差点火候。那么所谓的头部选手有多少呢?各个年龄组加起来也就百十来人吧。这个项目更像是头部的百十来人的内部切磋,至于你是8岁还是16岁,并不是很重要。北京的商业性质的青少年象棋比赛很多,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也不分年龄,其实就是这百十来个高手互相交流的舞台,水平太菜的几乎没有体验感。
二年级了,目前我们重点已经转到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象棋成了课余的调剂。但是未来肯定会继续坚持下棋,因为他的梦想是全国少锦赛站上领奖台。这个梦想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南方孩子有不少专业棋手,半训半读的那种,很难击败。而且我家娃胜在沉稳和勤奋,天赋并不是顶级。但是我支持他,为了梦想而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此外,下棋对于主科学习的意义有多少,我觉得很难说。非说有什么帮助的话,可能是让思考成为习惯吧。下棋本来就是思维的较量,所以他在奥数和作文方面至少不抵触。但是要说数学和语文有多出色,目前还看不出端倪。
再说说棋类项目。不管是哪种棋,都难度很大,对计算力,专注力,记忆力,抗压能力都是考验,家长要慎重。准备学棋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条件来选择,这些素质是下棋的前提,不是下棋的结果。不要被机构忽悠,不愿思考、坐不住的孩子,是不可能通过下棋来改善的。象棋的另一个好处是容易成为长期爱好。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弃坑率很低(初期弃坑率比较高,但是坚持了一年以上的好像就很少放弃了)。
最后说说对升学的帮助。可以明确地说,几乎没有帮助。拿证书也比别的运动项目慢,在U14时获得省冠军或者在U16时获得省前三名,才能够晋升国家二级运动员。我看游泳啥的经常在小学就国二了。当然,国二对升学也没什么用。
回想两年的学棋时光,竟然从鸡飞狗跳走到了父慈子孝,好像跟别人反过来了。不管他以后象棋的发展会怎样,父子共同努力做一件事,这段经历是难得的,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
FROM 223.104.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