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说一个风险事件,大家带娃出去玩引以为戒
“上去容易、下来难”是我十几岁就产生的经验,爬土坡产生的经验,还不是很陡峭的土坡,坡上还有植被可以拉拽。
但即便如此,20多的时候又犯了一次错,就是攀岩中。
某商场内有个10来米高的攀岩墙,
有一次我晚上去玩,商场还开门,但攀岩处服务人员已经下班了,
几个小孩在那里爬矮墙(脚离地好像是一尺左右),无保护;
我就去爬那个10米高墙,也无保护,
我爬到脚离地2米高,感到危险,
于是在一个很别扭的体位下,艰难转体,跳下来,
空中旋转接近180度,由面朝墙,转为背朝墙,
这个旋转是必须的,
因为人落地只能向外扑
(从小就喜欢从高处跳下,自然产生这个经验。
道理是:扑倒的过程重心可以继续下降,延长“撞击地面”的时间、降低地面对腿脚的冲击力),
那就必须旋转,不旋转就会一头撞墙上,带着2米高坠产生的动能.
商场地面是水泥或大理石的,2米高跳下来,穿的是个普通皮鞋,墩的我脚生疼。
而且,那时我还是保持良好体能的人、年轻人。
如果是年纪大些、不怎么运动的人,这种姿态跳下来是可能受伤的。
如果是背朝后摔下来,那几乎必然受伤,很可能是重伤,甚至死亡。
我那次落地后,注意到有个貌似服务人员的年轻人,给我踢过来一个1米×2米的体操垫,就是体育课上那种跳木箱的5cm厚的垫子,但踢晚了,我已经落地了。这不怪他,他是好意,这已经不是他上班时间了。
是我冒失莽撞。
其实我攀岩的那个地方有“禁止攀爬”的警示--估计你说的那个地点也有警示牌。
但国内这种警示标语泛滥,又多又滥,如同“狼来了”,早已没有什么警示作用。
所以这里的警示牌应该说明危险的原理--上易下难,才能有效传达警告信息。
现场看见120把人拉走,是一次滑雪中,我坐在雪道边歇着,看见一个漂漂亮亮人,潇洒帅气地上去,转眼间被担架抬下来。这种见闻真是触目惊心。
还看见一个精神抖擞的老头,上去以后用屁墩的姿势滑下来。心理顿时对老头充满敬意,知其不可而不为之,是大智慧。
【 在 springw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天在公园里的石头攀岩处,我也试了试,发现攀岩这种运动就是上去容易,下来难,我爬了一下就赶紧下来了。
: 后面有两个爸爸也跃跃欲试,那俩爸爸估计平时胆子比较大,爬到了大概2-3米的地方,没有任何保护,肉身贴在攀岩壁上。他们的孩子在下面高兴的喊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他俩的老婆在下面坐着聊天,一片祥和。
: 结果就有一个爸爸,他下不来了,但也没有求助,硬生生从上面摔到地面的沙坑,直接手臂和腿骨折,后来120来了拉走了
: ...................
--
修改:opppo1212 FROM 59.109.216.*
FROM 59.109.216.*
我从小养成的往下跳的经验就是,向梯度方向跳,
即垂直于墙的矢量、背对墙的方向。
这是无数次游戏中自适应出来的最优解。
小时候没什么娱乐设施,从高处往下跳竟然成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最高是从3~4米高的水塔上往沙堆上跳,2米高是比较普通的高度,便鞋就可以跳。但那是少年时期,身子轻、柔韧性好,动作是长期适应优化的结果。
当然那时候的孩子死亡率应该也高,这运动不值得推荐。
现在分析这个经验的物理学、运动学道理:
为了避免蹭墙(蹭墙会导致人体纵向旋转,着地的就不是腿了,起码不能垂直落地,那伤害就大了,腿垂直落地时,人体可以最好地模拟一个弹簧、吸能器),
落点需要离开墙一段距离,那么就会产生背墙方向(梯度方向)的水平速度分量,
那么脚落地后,人体这个弹簧要压缩,人体重心也会向这个方向继续移动,
脚趾落点朝向背墙方向时,这个重心移动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因为脚踝关节最适合的转动就是上下运动,
对应人体落地后的重心的前移(朝梯度方向移动),
直到趴下四脚着地,胳膊还能缓冲冲力,避免撞伤骨骼和内脏;
甚至有一种落地动作是加个前滚翻
(据说可以“缷力”,但我分析不出来这个结果,
除非着地点是下坡,理由同高台滑板落地、摩托车飞跃落地),
也是照顾了脚踝的关节活动范围、后继动作的便利性。
还有,朝背墙方向跳,就算脑袋撞地,也是碰到坚硬的额头,
不会碰到薄弱的太阳穴或后脑--原始人对敌都是正面对敌,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眼睛还能观察着地点,寻找安全落点、平坦位置,避开尖刺、障碍。
如果侧向着地(身体侧对梯度方向),那么首先脚踝就可能扭伤,也不容易做出前述保护动作。
----------------------------------
单杠跟墙的区别是:
1、单杠下面是空的,所以单杠落地可以向后跳、落地后下蹲时向前探头,
如果落地后没法站稳,趴下也是安全的,不会撞头。
其实单杠的落地稳定的要求,虽然符合审美观,但是违反运动学,
从对身体的保护来看,还是蹲一下好,甚至趴一下--作个蛤蟆功的动作,最稳妥、最舒服。
2、另外,单杠运动中,人是从挂姿下落,挂点(手拉单杠处)高于人体重心,
离开单杠前,单杠还会拉着人体旋转一下,产生一个转动力矩。
为了落地瞬间无水平分量、转动分量,最好是后摆到高点松手,此时落地如自由落体,而此时人体俯视地面,可以很好观察落点。一般来说是略微回摆后松手,落地时利用转动惯量帮人体在落地后平衡。
而前摆到高点落地时,人不容易观察落点,相当于盲跳。
游戏健身中也可以在前摆时落地(松手),落地后顺势往前走几步,但体操中不能用这个动作。
换个角度来说,脚部起跳跟“手部起跳”的另一个区别是:
手没劲,其实是没法“跳”的,只能“松开”,
而脚的跳跃可以让人体的移动是平动,无转动分量。
【 在 SHUOT 的大作中提到: 】
: 干嘛要180度,侧个身斜向跳不行啊
: 直接后跳和下单杠一个姿势也行啊
--
FROM 59.109.217.*
伤者相对于普通人未必是主观有什么大错,
他只是更倒霉,碰到了这种场合。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上易下难这个规律的。
毕竟这种攀爬场所并不常见,在现代城市越来越少了。
就像含住灯泡吐不出来,你能想到?知道为什么?
我是想象不出来,也分析不出来的。
【 在 mrredsnow 的大作中提到: 】
: 两三米的地方下来,还能把自己摔成“手臂和腿骨折”?我觉得,这事儿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娃爹太不靠谱了
: 第一,身为娃爹了,做任何事情先要考虑给娃做个啥榜样,你爬上去了,不担心你娃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也试着去爬?
: 第二,身为娃爹了,做任何事情先要考虑给自己家庭会不会造成损失,为了一时脑热,把自己摔伤,自己难受不说,给家庭增加一大堆负担,而且有没有想过,娃看见自己摔成骨折,会不会有心理创伤?
: ...................
--
FROM 59.109.217.*
身体条件、动作都重要。
对经常保持适度运动的中年人来说,如果动作合适,
则3米跳下危险不大,2米跳下可以毫无危险。
地面平坦、鞋合适,也能起到一些保护作用,但不是必须的。
保护动作很重要,
比方说打篮球,接球时松懈了,没有化力的动作,或手指方向不对,指骨很容易骨折。
摔跤也是这样,看人有没有保护意识、反应快不快,只要肌肉一紧张,好比穿了无形的护甲。
足球场上冲撞一下,比多数的机动车撞人事故力道重多了,但基本上不会产生伤害。
【 在 ome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大的因素是体重
: 小孩子跳两三米是正常的,不是你优化的结果是大多数孩子都这样
: 三米高对于成人来说已经足够伤害了
: ...................
--
FROM 59.109.217.*
人会受形势影响,
比方说在公园里爬山,或旅游型消费,或送礼型购物,
这些行为模式都是平常不会做的,
但到了那个情况下就有一定概率或很大概率去做。
【 在 mrredsnow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像含住灯泡吐不出来,我不能想到,但是自从我成年之后,就再也没有产生过去试一下这么蠢的念头。
:
--
FROM 59.10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