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白乐天之死
图片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大唐又死了一个皇帝。
此前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从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到会昌毁佛的唐武宗,唐朝先后换了
五个皇帝。他们或因沉迷丹药,暴毙而亡,或因宦官弄权,死于非命。
大唐的落日余晖洒落大地,暮霭之间一片凄凉,忆昔贞观治世时、开元全盛日,连影子
都抓不住了。王朝迟暮,如蹒跚老者般踽踽独行,一步步走向沉沉的黑夜。
同一年,年逾古稀的白居易与世长辞,元和诗坛的辉煌至此终结。
图片
▲白居易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生的最后阶段,白居易在洛阳过着退休生活,居于东南隅的履道坊,自号香山居士。
此时的白居易不复当年锐气,诗作中逐渐萌生归意。晚年的他自嘲为“中隐”,笑言“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闲居洛阳的十几年间,元稹走了,刘禹锡也走了,无人再
与白居易唱和。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与此同时,长安和洛阳存在几个年轻诗人的群体,他们所引领的晚唐诗坛正在悄然崛起
。
白居易当然知道,有个出身名门的后生,年方弱冠就以一篇针砭时弊的《阿房宫赋》名
扬天下,又曾以一首《张好好诗》感伤风尘女子的悲剧生涯,一如自己当年的《琵琶行
》。
这个后生,叫做杜牧。
白居易也曾与另一个年轻人见过面。他一组迷离朦胧的《燕台诗》让洛阳歌女深深着迷
,风靡一时。据说老顽童白居易甚至还曾对他开玩笑说,希望死后能够投胎当他的儿子
。
这个青年,叫做李商隐。
江山代有才人出,遥望天地之间,唐诗正在最后一丝光亮间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但白居
易注定看不到唐诗的结局,那已不是属于他的时代。
01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风流的杜牧在江南留下不少印记。正因如此,
近代学者刘大杰一度认为,杜牧除了迷恋酒色外,别无长处。
在扬州,年轻的杜牧投身牛党领袖、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工作之余常四处冶游。他
“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是青楼姑娘们最心仪的“小鲜肉”。
牛僧孺爱惜其才,担心这小伙子学坏,还派小吏偷偷跟在杜牧身后暗中保护。
等到杜牧将要去别处任职,牛僧孺耐心劝勉他,你还年轻,才华横溢,如今去别的地方
工作,也要注意生活检点。
杜牧以为上司不知他沾花惹草的事情,就说感谢叮嘱,可我经常约束自己,从不胡来。
牛僧孺见他不认账,命人取来一个大篓子,里面一张张纸条,清楚地写着杜牧哪一日在
哪一家过夜。杜牧一看,惭愧不已,当即拜谢。
图片
其实,杜牧也有政治抱负。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杜牧,自小享尽荣华,再加之家学渊源,年少时便已崭露头角。
二十出头的他,在论述秦亡教训的《阿房宫赋》中暗讽唐敬宗大兴土木、昏聩无能。尽
管他并不赞赏白居易的诗歌,却无疑深受其“文章合为时而著”口号的感召。
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
少年得意的经历,养成杜牧豪放华丽的性格。他的人生狂放而不放荡,诗歌风流而不下
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些佳句传颂千古。
《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更是哀叹国势日衰,晚唐当权者
若仍醉生梦死,国家必然危险。
灯红酒绿中,杜牧仿佛已经看到大唐王朝的结局。
无论是朝政,还是人生,都让杜牧感到失望。临终之际,这个年少成名的天才为自己撰
写墓志铭,闭门在家焚烧文稿,平生诗文仅留十之二三。
汉学家宇文所安说,杜牧是迟来的李白,一位炫耀而神采十足的诗人,却转向内心和忧
伤。
02
张祜《宫词》(其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风流才子的好友,必有浪子。
会昌五年(845年)秋,杜牧在池州任职,诗人张祜来访,二人相谈甚欢。
张祜是一位职业诗人,备受大众追捧,被誉为“才子之最”,却不为官场所容。
唐穆宗在位时,听说张祜才名,找来元稹打听情况。元稹却回答,雕虫小技,或奖激之
,恐害风教。
这是说,张祜的诗纯属雕虫小技,如果陛下任用他,恐怕会败坏朝廷的风气。元稹之所
以这么反感张祜,只因其嗜酒狎妓、放荡不羁的行为惹人反感。
从此,张祜求仕屡屡碰壁,几次赴京应举也都徒劳而返,不得已终身以处士自居。
图片
后来,他的诗却阴差阳错地传入宫中。
杜牧极爱吟唱这位友人所写的《宫词》,他曾写诗盛赞张祜“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
词满六宫”,“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据说唐武宗死时,宫中一位孟才人为其歌唱《河满子》一曲,声调凄咽,闻者涕零。数
日之后,孟才人悲伤过度,肠断而死。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将这一凄绝的故事化作诗歌。
此诗深受宫女喜爱,在大明宫中传唱。她们唱的是自己无可奈何的人生,幽居宫中数十
年,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了韶华。
其实,她们在宫中的命运就像此时的大唐,再也不复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
拜冕旒”的气象。
03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晚唐的诗人似乎总是心怀惆怅,一如乌烟瘴气的晚唐乱象。
若论仕宦之路,李商隐和张祜一样不幸,可他的不幸更让人感慨。
李商隐曾说,自己“年方就傅,家难旋臻”。
李商隐不到十岁就失去了父亲。那时,身为长子的他亲自把其父的棺柩送回河南的老家
。回到家乡,却发现那里没有他的“户口”,一时陷入“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
之亲”的困境。
守孝三年后,李商隐还要想办法奉养自己的母亲,于是“佣书贩舂”,一边打工,为人
抄写、舂米,一边孜孜不倦地苦读。
所幸,李商隐遇到了贵人。
文坛前辈令狐楚读到其诗文后,对这个青年才俊赞赏有加,将其招入幕下,还时不时指
导其写文章。令狐楚后来官至宰相,李商隐如果抱住这个大腿,可谓前途无量。
万万没想到,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在进士及第的第二年前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处
任职,被招为女婿,从此身陷党争的漩涡中。
牛李党争中,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一边是恩主,一边是岳父,李商隐夹在其
中,左右为难。令狐楚不再对其施以援手,王茂元在世时也没有助李商隐晋升。
更何况,李商隐还是个极具正义感的直男,两边都不讨好,对人褒贬只看其本身,无论
对方是牛党还是李党。这就使得两党的人都不把李商隐当同志。
图片
仕途一落千丈的李商隐不得不四处奔波,又在流浪生涯失去了爱妻王氏。
大中五年(851年),39岁的李商隐前往四川任职,写下这首《夜雨寄北》。然而,“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据学者考证,在李商隐入川的当年春夏,王氏不幸病逝,她没有读过《夜雨寄北》,也
等不到与丈夫的团聚。这个出身富贵人家的女子,生前始终在悉心照料家庭,支持着失
意的丈夫。
李商隐的诗大多晦涩难懂,其中一首将朦胧美运用至极致的《锦瑟》成为其最难索解的
作品之一。关于其解读,有苏东坡的咏物说、钱钟书的诗序说、王蒙的混沌说,还有清
代朱彝尊的悼亡说。
朱彝尊等文学家认为,李商隐《锦瑟》所悼念的正是王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绣人文地理
锦绣人文地理
在这里,遇见中国风情
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4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杜牧去世的三年后,李商隐去世前几年,科举考场上爆发出
一件惊天丑闻:当年考试题目被提前泄露,一个考生被发现雇请枪手代考。
这名作弊考生乃京兆尹柳熹之子,他所请的冒名顶替者,是文坛大咖——温庭筠。
温庭筠是没落贵胄出身,《新唐书》称其“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时称“温李
”。
温庭筠才思敏捷,自己虽屡试不第,倒是经常在考场上帮别人救场。每次应试,题目要
求押官韵作赋,他在思考时两手相拱,每次叉手写成一韵,八叉手而成八韵,人称“温
八叉”。
图片
温庭筠恃才傲物,甚至连宰相令狐绹(令狐楚之子)都敢得罪。
据史料载,唐宣宗是《菩萨蛮》这一词曲的“歌迷”。令狐绹投其所好,私下请温庭筠
代替自己填一首《菩萨蛮》进献给唐宣宗,并承诺给他丰厚的待遇。
如此大笔生意上门,温庭筠自然欣然同意。只是令狐绹再三要求他不能泄露出去,温庭
筠竟然把这八卦传得路人皆知,到处炫耀。
令狐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后来令狐绹在审查温庭筠进士资格时,特意给他一个“有
才无行,不宜与第”的评语。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放飞自我、一身傲骨的温庭筠因得罪权贵,终生怀才不遇。
在仕途受挫后,温庭筠常流连于风月场,终成一代词宗,作品多绮罗脂粉之诗词,被誉
为“花间鼻祖”。
绝望的寻欢,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05
鱼玄机《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晚唐诗坛有一次命运的邂逅,是正值豆蔻年华的鱼幼微与温庭筠的相遇。
鱼幼微出身娼门,自幼富有才名。温庭筠惜其才情,主动做鱼幼微的文学启蒙老师,生
性豪放的他丝毫不顾及其出身卑贱,倾尽心力教授,两人常有诗篇往来,传为佳话。
后来,在温庭筠的撮合下,鱼幼微嫁给状元李亿为妾。本是一段美满姻缘,却成为鱼幼
微悲剧的起点。
图片
李亿深爱鱼幼微才貌双全,与她度过一段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李亿正妻一直嫉妒鱼幼微
受宠,对其百般刁难。
鱼幼微自嫁入李家后,备受李亿夫人欺凌。懦弱的李亿显然更在乎正妻家的权势,22岁
的鱼幼微最终被负心郎无情抛弃,被迫前往京郊咸宜观出家为道,从此改名鱼玄机。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大胆坦率的谴责道出了男权社会中无数女性的不
幸遭遇。
更可悲可叹的是,鱼玄机最终竟因失手打死婢女,被京兆尹温璋处死。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06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鱼玄机为情所困的那些年,黄巢正在谋划干大事。
黄巢不是诗人。他以贩盐为业,年轻时也曾一心求取功名,屡次应试进士科,却名落孙
山。
有的人落榜,悻悻然感慨自己是loser,黄巢这愤青却从不怀疑自己的实力,只相信是制
度的问题。于是,他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满怀愤恨地离开长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已成为盐帮首领的黄巢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转战于山东、
河南一带。
黄巢恨唐朝恨到骨子里,一定要把大唐往死里打。当王仙芝想接受招安时,黄巢痛斥老
大革命立场不坚定,说:“当初我与你共立大誓,横行天下。如今你自己去做官了,那
咱们手下这帮兄弟咋办?”
图片
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举为王,号“冲天大将军”,集结起义军摆脱唐军围剿,率军
南下广州。
唐军将领高骈派兵紧追不舍,起义军损失惨重。恰逢那年岭南大疫,死者十之三四,起
义军命悬一线。
黄巢不愧是经商出身,想办法贿赂了高骈部将大量黄金,恳请唐军手下留情。高骈竟然
相信起义军行将溃败,上奏朝廷称叛乱不日将平定。朝廷心很大,竟遣散了一部分平叛
军队。
起义大军在岭南得以喘息,黄巢趁唐军懈怠、淮南空虚之机,大举北伐,所到之处血流
成河、城池尽陷,一度壮大到百万之众。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唐都长安再一次陷落!
07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黄巢带兵进入江浙时,将有“间气布衣”之称的皮日休招至帐下。
皮日休出身寒微,求取功名的一大初衷是为了民生疾苦。
高中进士的次年中秋,他东游至天竺寺赏桂,曾写下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意气风发时的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如此闲情却是一种奢侈。
图片
尽管考中进士,皮日休却一直担任位低禄少的小官,亲眼见官吏鱼肉百姓,朝廷腐朽不
堪。
心忧天下的皮日休,将忧虑和愤懑化作文字,他曾自述:“赋者,古诗之流也。伤前王
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怜寒士道尘,
作《桃花赋》。”
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皮日休曾批判道:“金玉石,王者之用也。”
他认为,正是因为统治者贪恋金、玉,才使世人视之为宝。其实,真正珍贵的并不是财
宝,而是粟、帛,“一民之饥须粟以饱之,一民之寒须帛以暖之,未闻黄金能疗饥,白
玉能免寒也”。
在苏州,皮日休和志同道合的好友陆龟蒙唱和。鲁迅先生说,在晚唐乱政下,他们“并
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或许正是为了天下,皮日休才参加黄巢起义军。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或说因
故为黄巢所杀,或说为避祸流落江南。
王仙芝、黄巢起义历时将近十年,之后,唐朝已名存实亡,只苟延残喘了23年。
08
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愤青黄巢因一时不顺,举兵在天下大闹一场,同样在科举之路历经坎坷的罗隐为入仕努
力了一辈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写下这首《蜂》托物言志,背后却是“十
上不第”的尴尬。
图片
罗隐十次应试而不第,据说有一个原因是其相貌不佳。
唐朝吏部选人之法,对相貌颇为看重,偏偏罗隐颜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丑。
宰相郑畋的女儿在读完罗隐的诗后,一度成为他的“死忠粉”,自称非罗隐不嫁。
有一回,罗隐前去拜见郑畋,这位相府千金躲在帘后偷看。罗隐的容貌映入其眼帘,给
她极大的视觉冲击。
等到罗隐离去,郑畋之女发誓一辈子不再读他的诗,连他同乡的诗也不能幸免(“终身
不读江东篇什”)。
这真是个看脸的时代。
罗隐吃了制度的亏,却一生不忘对唐朝的忠诚。
锦绣人文地理
锦绣人文地理
在这里,遇见中国风情
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9
韩偓《惜花》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前文提及的李商隐,曾以“雏凤清于老凤声”夸赞当时只有10岁的外甥韩偓。
韩偓没有辜负姨夫的期待,在大唐末年的诗坛开创了“香奁体”,搭上唐诗的末班车。
韩偓之诗多写艳情,他本人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始终忠于唐朝。
唐昭宗年间,朱温入朝,专横跋扈,满朝皆惊。
一次,朱温和宰相崔胤在宫廷宴会期间议事,殿上众臣都识趣,避席起立,只有韩偓一
人端坐不动,称“侍宴无辄立”。
朱温见状,顿时火冒三丈,怒斥韩偓无礼,又知道他为昭宗所宠信,欲置其于死地。幸
亏有大臣劝阻,韩偓才免于一死,只是被贬离京。
韩偓离开长安后,唐昭宗左右更无亲信之人。
天祐元年(904年),昭宗为朱温所弑,唐朝进入倒计时。
图片
古今学者多认为,韩偓的《惜花》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是他在朱温篡位之时所作的讽
喻诗。
“眼随片片沿流去”,说的是君民四散飘零;“恨满枝枝被雨淋”,说的是唐朝宗室被
杀。
清人吴乔评价,韩偓以这一首《惜花》诗即可跻身唐代大家的行列(“韩偓《惜花》诗
,即大家也”)。
10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韦庄深知大唐王朝中兴无望,以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台城》道出往事如梦,繁华
易逝,唐王朝也注定随风消逝。
年近六十才得中进士的韦庄,也是大唐陨落的见证人。
黄巢攻破长安时,韦庄与亲人失散,流落江湖。他将所见所感写作一首《秦妇吟》,这
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又一座丰碑。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全诗痛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图片
当朱温篡权时,对朝中局势心灰意冷的韦庄早已不在长安。半生经历兵荒马乱的他,遁
入巴蜀之地,投靠西川节度使王建,只求岁月静好,不再遭遇兵燹之灾。
终局| 诗人的南渡北归
图片
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
韩偓在四处漂泊之后,在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邀请下入闽。
然而,王审知向朱温纳贡称臣,让韩偓极为反感,他到泉州城郊自建房舍隐居,号玉山
樵人,从此不问世事。在朱温篡唐多年后,韩偓仍然不用后梁年号,以唐臣自称。
为功名奋斗了一辈子的罗隐,在55岁那年东归吴越钱镠幕下。
唐朝灭亡前夕,朱温笼络各藩镇势力。此时,罗隐却向钱镠进言,劝说其举兵讨伐后梁
。大唐从来没有给过罗隐一个肯定,可在王朝倾覆之时,他仍坚守道义,只求带兵北归
,讨伐反贼。
朱温篡唐,韦庄却“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力劝本有意兴兵讨伐的王建不可轻
举妄动。
王建遂在蜀中称帝,建立政权,史称“前蜀”。韦庄被委以重任,前蜀法度多出自其手
。
除了作诗,韦庄亦擅长作词,与温庭筠同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晚年在蜀地,韦庄的主
要创作都是词。下一个王朝,是属于词的时代。
图片
历经初唐的万象更新、盛唐的雄健气势、中唐的百家争鸣、晚唐的华丽谢幕,一个属于
诗的时代就此远去。
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和唐诗好好道别。
--
FROM 113.1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