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转载][原创]从纪晓岚、梁启超的书中,可以看出他们也没有读懂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李商隐《无题二首》
作者:张松法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
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
偷看吴王苑内花。
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尤其是唐诗宋词,更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和结晶,甚至还有很多的抽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解唐诗宋词的时候,就要用到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才能正确读解这些古诗词,而不可以只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一味的把诗词中的词句往具体事物上去套,那就很难理解诗人真正的本意了。所以,在读解古诗词的时候,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和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缺一不可。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写的是在昨天晚上,星辰和夜风充满了画楼和桂堂的内外。
如果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来看这两句诗,画楼和桂堂都是很高档的房子,星辰和夜风也是挺高雅的,这样的好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示昨天晚上的时候,诗人是过得很不错、很雅致的。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字面上看,表示诗人没有凤凰的翅膀,却能通过心灵有所领会。
如果用归纳综合的思维模式,再结合前面两句,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诗人具有彩凤双飞翼的话,那就马上可以称心如意了。虽然诗人没有这个能力来达到称心如意,但却有了与别人心心相通的感觉,说明诗人在昨天晚上还是有所收获的。
在这里,又引出了另外的人,就是能够与诗人心心相通的人。那么,这又是谁呢?跟诗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送钩和射覆,是古人聚会时的高雅游戏。再从春酒暖和蜡灯红来看,表示他们点着红蜡烛,边喝着美酒边做着很开心的游戏。
我们再用归纳抽象的思维模式,把星辰、夜风、画楼、桂堂、送钩、射覆、红蜡、春酒综合起来看,表示诗人在昨天晚上参加的,是皇宫或者王府贵族组织的一次高雅活动,诗人对于这个活动,以及活动中诸多丰富多彩的节目,虽然还有一点小遗憾,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称心如意,但整体感觉还是很满意很开心的,而且还与别人心心相通了。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虽然昨天晚上的活动很雅致很热闹也很开心,但今天还得要按时去上班,还得继续在办公的地方走马灯式的处理公务。就好像现代人,昨天晚上刚参加过一个高档的酒会晚,兴奋劲和满足感都还没有消去,第二天却仍旧乖乖的该干嘛还干嘛,该打卡上班的还打卡上班,该开门守店的还开门守店,这样的生活际遇,给心灵所造成的落差,多少还是有一点的。诗人似乎还在回味昨天晚上的活动,似乎还沉浸在高档雅致的情景中不愿意出来,第二天再去老单位上班的时候,觉得心里有点淡淡的失落。
但诗人李商隐肯定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不可能会对这样一场活动而留恋,而且还要特意为参加活动而写诗。
我们运用归纳抽象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能够让诗人觉得有必要写下这首诗的,只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和事。
至于能与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是一个还是多个?是男是女?究竟是谁?在诗人的这首诗中,找不到更多信息,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似乎是个女子。好在诗人为了补充第一首诗的内容,又写了《无题其二》,那我们就可以从第二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诗人曾经听说过,在仙境有个阊门,在阊门有一个名叫萼绿华的漂亮仙女,诗人也曾经想像过,在遥远的仙境中这位仙女的样子。
诗人在这里说到了一位漂亮的仙女,我们结合第一首诗就可以知道,能与诗人心心相通的人,也许就是昨晚活动中的一位漂亮女子。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一夜,无疑是指昨天晚上。
秦楼,根据百度百科介绍,是传说中秦穆公为女儿弄玉所建之楼,也就是萧史乘龙这个典故中的秦楼。一夜秦楼客,表示诗人只有一个夜晚的时间,来到了有美女的地方作客,而且还跟美女相处得不错。
吴王苑内花六个字,很自然的会让人想起吴王夫差宫内的最漂亮的美女西施。
偷看吴王苑内花,表示诗人看到了这场活动中最漂亮的女子,还偷偷的跟这名女子互有好感。
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终于点出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原来诗人在昨天晚上的活动中,遇到了一名漂亮女子,而且还是最漂亮的美女,而且还跟这名美女互相很有好感,两个人都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这让诗人非常的高兴。
当然,事情的发展也仅限于互有好感而已,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活动结束之后,也许两个人就很难再见面了。但诗人的内心里,不免稍微有点想入非非,从“彩凤双飞翼”五个字来看,多少也包含一点比翼双飞的味道。但诗人也是理智的,不可能真去做出什么事情来,因为对于诗人来说,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之外,还能够在这样豪华高雅的活动中,见到最漂亮的美女,还能够跟美女心心相通一下,毕竟是很兴慰很满足的事情,这也是点缀在生活中的一朵浪漫小浪花。
于是,诗人写下了《无题二首》的诗,其意义就跟现在有的人一样,在参加旅游活动时,总喜欢跟漂亮的女导游拍个合影,然后在朋友圈发一发,应该是差不多的。
诗人在写作上,用了大量优美的词句,星辰、夜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春酒暖、射覆蜡灯红、阊门萼绿华、秦楼苑内花,反复衬托了这次活动的豪华高雅,更衬托了这名美女的漂亮,而诗人能与这样漂亮的美女心有灵犀,这也够诗人兴慰满足了。
由此看来,诗人李商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也难怪在另外几首诗中,当他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会如此的深切。
欢迎关注公众号:心慧文化 微信号:zzw762058
--
FROM 42.63.207.*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作者:张松法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这一段皂罗袍的唱词,绝对称得上是名曲名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表示杜丽娘来到了花园中,看到的是一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在某些资料上,都把这一句翻译成: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的翻译就跟没有翻译一样。
似这般,当然是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美丽的景象既不是钱也不是物体,怎么能都给了断井颓垣呢?而且,断井颓垣又如何来收下这美丽的景象呢?
所以,这一句唱词,就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实景虚写。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都是真实的景象,“付与”两字就是虚写,因为在客观上,是不可能把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拿去给了断井颓垣的,断井颓垣也收不下这姹紫嫣红。
之所以要把姹紫嫣红虚写成给了断井颓垣,关键还在于杜丽娘的内心,是杜丽娘的内心,把姹紫嫣红都给了断井颓垣。于是,在杜丽娘的眼中,最美丽的姹紫嫣红都跟不存在一样,眼睛里看到的只有断井颓垣。
所谓的实景虚写,就是把人的情感,投射到实际的物体上,从而让物体也拥有了人的情感。
那么,杜丽娘又是把什么样的情感,投射到物体上的呢?
从常理上讲,人们看到了姹紫嫣红的美景就会高兴,看到了破败的断井颓垣就会忧伤。
在杜丽娘的心里,美丽的姹紫嫣红,似乎都被破败的断井颓垣收走了一样。可见,杜丽娘的内心本来就是忧伤的,所以看到了姹紫嫣红的美景,也跟看到了破败的断井颓垣一样。
这就是杜丽娘把忧伤的情感投射到了真实的物体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本来能够给人带来高兴,但由于杜丽娘忧伤的内心,也就高兴不起来了,但又不能直说自己心情不好而不高兴,这样就太不含畜了,也就不是杜丽娘了。所以杜丽娘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就是天不好,是天不好导致了自己对良辰美景都高兴不起来。又由于天能决定人,人却不能决定天,人们对于天是无可奈何的。所以,杜丽娘才找了这么一个无可奈何的理由,表示是天的原因,让自己对良辰美景也高兴不起来。
杜丽娘对良辰美景都高兴不起来,也就不会再有赏心的乐事发生了。“赏心乐事谁家院”就是反问:谁家里有赏心的乐事呀?表示并没有赏心的乐事发生。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四句唱词的意思很简单,表示景色很美。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有些人把“锦屏人”理解为“封建家长”,真让人笑掉大牙!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注释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或者深闺女子,这才是正确的,“锦屏人”就是锦屏中的人,也就是深闺女子。在这句唱词中,当然是指杜丽娘自称锦屏人。
正因为杜丽娘本来心里有忧伤,本来就心情不好,所以在杜丽娘眼里,即使最优美的景色,也跟断井颓垣一样,最好的韶光,也是很贱的东西。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杜丽娘为什么会心里忧伤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用不着看完整部《牡丹亭》,看看这一段皂罗袍也可以知道。
这一段唱词中,姹紫嫣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韶光,都是用于恋爱的词句,就跟我们现在的“花前月下”一样。杜丽娘又自称“锦屏人”,表示自己正是深闺少女,当一名深闺少女,恰逢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面对着诸般优美的韶光,很自然的会憧憬爱情,如果能够在这样的情景下,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那是多么赏心的乐事啊!
可实际上,已经少女怀春的杜丽娘,却还是单身一人,憧憬着爱情、企盼着恋爱,却还没有得到,这才导致了杜丽娘内心的忧伤,而且更是羞涩得说不出口的忧伤。
因为没有爱情,最好的景色也都没有了意义,这才使得杜丽娘把韶光都看贱了。
这一段皂罗袍,讲的就是少女怀春的心情。如果一定要像有些资料上,扯上什么“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还上升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心慧文化 微信号:zzw762058
--
FROM 42.63.207.*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春雨》(李商隐)
作者:张松法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我们之所以要反复读解古诗词,并不只是为了欣赏这些优美的唐诗宋词,而是为了下一步读解《老子》、《庄子》、《周易》等经典,打下一个坚实的语文基础,因为《老子》等经典比唐诗宋词更加高深更加难懂。正所谓文学是对生活的升华和结晶,而《老子》等经典更是对自然和社会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比哲学还要高深的学问,是真正的智慧之学。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能正确的读解,却希望能读懂《老子》、《庄子》、《周易》,并领悟和掌握其中的智慧,真的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才特意挑选了几首历来就有争议的古诗词,以此作为读解古文的示例,从而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读解古代经典的正确方法。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袷衣,袷同夹,根据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介绍,就是指衣领交叠于胸前的衣服,唐代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有人把白门解释为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又根据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因为这首《杨叛儿》讲的是男女欢会,就把白门理解为男女幽会之地,这显然是不通的。《杨叛儿》中的男女是在白门前的杨柳树中欢会,又不是在白门内欢会,要说男女幽会之地也应该是杨柳树中,而不应该是白门。对于白门的理解,还是百度百科在《杨叛儿》之《作品赏析》:白门,指门上不施油漆的普通人家,这样的理解才是靠谱的。可见,白门与白袷衣刚好吻合,表示这是普通人家的人穿着普通的衣服。
怅卧新春白袷衣,就是有人在初春的季节里,穿着普通的衣服,很惆怅的躺卧在家里。
白门寥落意多违,表示这个普通人,在已经寥落的普通人家里,感到不如意的事太多了。
从这两句诗来看,这个普通人就是诗人,是诗人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感叹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这首诗的题目叫《春雨》,再从红楼隔雨四个字来看,表示当时正在下雨,在白门和红楼之间,隔着正在下着的春雨。
相望冷三个字,显然并不是诗人亲眼看到了红楼,而是诗人在想念红楼,因为此时诗人正在怅卧,并没有在观看,而且红楼与白门,似乎也不是靠得很近,在意境上感觉到这两者应该是有较远的距离的。冷,一方面表示初春的天气冷,更表示诗人的内心冷,因为自己所有的只是白门白袷衣,而所想念的却是红楼,这显然是很不对等的。
珠箔,根据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翻译,珠箔即是珠帘。但是,把珠箔比喻成春雨细密,则肯定又不对了。
从这四句诗的字面意思来看,白门和白袷衣组成一对,红楼和珠箔也应该组成一对。大诗人李白 《陌上赠美人》: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很显然,红楼珠箔表示是高档住宅,珠箔就是指红楼中挂在门上的珠帘,刚好与白门相对。
从珠箔飘灯四个字来看,就是指珠帘随着人的进出,掀起又放下,在这一掀一放之间,造成了透过珠帘的灯光闪烁飘忽。
在红楼的珠帘下独自归的人,首先可以肯定不是诗人自己,而是诗人所想念的人,正是为了想念这个人,才会让诗人相望红楼。
那么,这个独自归的人又是谁呢?从红楼珠箔四个字来看,应该是个女子。所以,诗人所想念的人就是红楼中的一个女子。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根据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介绍,晼就是太阳将落山的样子,晼晚就是傍晚日将暮的意思。但如果把晼晚理解为“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则又是引申过度了。
残霄,就是剩余的霄夜,表示剩下的黑夜已经不多了,天快亮了。
远路应悲春晼晚,表示要走的路还很远,但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来不及走完这么多的路了,所以很悲伤。宋代诗人李清照,也用同样的比喻写过“我报路长嗟日暮”,意思是一模一样的。
残霄犹得梦依稀,表示天快亮了,剩下的黑夜已经不多了,但还要趁着这一点时间再睡一下,希望能在梦中见到所想念的人。
诗人在写作上,用“远路应悲春晼晚”来表示白天能走路的时间不多了,用“残霄犹得梦依稀”来表示夜里能做梦的时间不多了,这写作水平真的是高明!
这两句诗,表示诗人对于红楼中的这位女子,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不能前去相见,诗中所说的路远、隔雨、晼晚,其实只是诗人的借口,因为这些完全是可以克服的,诗人一定还有没说出口的客观原因,才导致了诗人只有想念而不能相见。更由于思念,连剩余的睡眠时间都要用来做梦,就是希望在梦中依稀能够见见面。可见,诗人对那位女子的思念还是很深的。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玉珰,根据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介绍,就是女子耳朵上所戴的玉制饰品。玉珰作为一种女子的首饰,可以当作礼品来赠送,但不一定就是男女定情的信物。
缄札:指书信。
云罗,根据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介绍,云罗表示像罗网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但是,罗不能解释成螺纹,把云罗理解为像螺纹般的云片,可就不对了。而且,云罗也不是比喻路途艰难的意思,而是描写了初春的雨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这最后两句诗的意思还是很简单的,表示诗人想送给红楼中那位女子的礼品和书信,都已经准备好了,却没办法送达,真希望这时候能在天空中飞来一只鸿雁,那就可以托鸿雁把东西送给那位女子。
当然,请鸿雁来送东西只是诗人的想像而已,诗人连给人家送点东西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见面了,而诗人又是如此的想念,这才是诗人要写这首诗的起因。
至于诗人对那位女子只能想念却不能见面的原因,从这首诗中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似乎是身份地位的悬殊所造成的,人家是红楼珠箔更飘灯,而自己只是白门白衣又寥落,显然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相思。
这首诗的题目叫《春雨》,诗中又写到,是春雨隔断了白门中的诗人与红楼中的女子之间的“相望”,而春雨又不是人能够解决的,对于这场相思的阻隔,也不是诗人能解决的。所以,才使得诗人“意多违”而“怅卧”。
另外,仅从我们读解过的三首《无题》、三首《圣女祠》,以及这首《春雨》来看,似乎可以感觉到,诗人李商隐其实是个很喜欢女人的人,或者说他有点“好色”,但诗人“好色”却不乱来,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人们常说,好色的男人是离不开女人的,所以好色的男人才会需要女人并讨好女人,当女人不在身边的时候,会深深的思念女人。从李商隐的几首思念恋人的诗来看,那种的思念真的是发自肺腑深入骨髓的思念。总的来说,李商隐的“好色”,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至于这位女子是谁?诗人既然不愿意指明,我们也不要强加猜测,因为诗词并不是故事,讲故事需要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而诗词是对具体事物的升华和结晶,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情感,诗人也正是用写诗的这种方式,来排遣心中的喜怒哀乐。说白了,诗人通过写诗来抒发并缓解心里的情绪,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用于释放情绪压力的方法之一,就像我们现代人,烦闷的时候去唱唱歌或者找人倾诉,把心里的情绪发泄一下,心情也就会好受一些,其原理是一样。我们读解这些诗词,也只要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情感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去注重诗人的内心,而不应该去强猜诗人在实际中的遭遇,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错误的,也许更是诗人自己所刻意回避的。
记得我年轻时,喜欢上一位美女却没敢表白,只能自己写了一首《少年游咏冬月》:冬月空明,寒春空近,清辉冽骨冷。踏影冻泥,霜连小径,自叹自低吟。抬头问,倩影何去,静夜悄无声。伫立相凝,星夜独映,何不同飘零?再后来,又遇见了一位名字中带雪字的小美女,很乖巧可爱的那种,就又写了一首小诗:伫立在旷野的我,凝视风中婆娑的你,寻觅我心中的怜惜。任凭寒风刮痛我的脸,依然期待你的从天而降,依然守候着冬季的精灵,——你是我的雪儿。当时,对“雪儿”虽有过追求却没有把诗给她,怕写得不好被人家笑话。
我也知道我写得不好,充其量是打油诗的水平。而我当初写诗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一下心中的情感而已,所以也就没说这诗是写给谁的,也不会说为了谁而写,更不会在诗中透露人家的名字身份,因为这都是我要刻意回避的。
也许,李商隐也是刻意回避了诸多具体的细节,而只把一份内心的情感表白在诗词中,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心慧文化 微信号:jzhui1
--
FROM 42.6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