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唐诗宋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隋朝开科举,有唐一朝诗是极重要的一科,这也是全唐诗人辈出,体例备完的时代背景。由于中文语言形式的特点,诗词可以说是古汉语艺术审美的高峰,更以唐诗中的近体诗为最。以至于宋元已降,及至明清,乃至当代,虽然近体诗已失其功利上的用途,然而人皆以能吟诗为悦,更以能作诗为羡。然而五四运动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教材皆以白话文为宗,即使间有较多的诗词和文言的内容,然而止于鉴赏,绝无文法体例方面的教授,以致今人对于诗,但知四言、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术语,而少有人理解这些术语背后的格律要求,更绝少知道如何创作。以至于在古人实为小学之理成为绝学。然而,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虽少有教授,必难抑技痒之心,因此,今世现行的古诗词作品决然不少,加之媒体传播之易,较之古时,可能每天产生并被展示的古诗词就能充一部全唐诗之量。然而,也正因少有教授,疏于研习,但为庸赋,所以大量的作品常为“天泻激流砸背,地涌泉花涮腿。热气暖心胸,荡漾飘摇欲睡。真美,好美,一扫浑身疲惫。“(某省文联副主席,诗词学会会长作)之类的老干部体,更有甚者,连押韵都不管不顾了。这样的诗词,如果可以称之为作品,大致如穿着汉服跳街舞般滑稽,于中文之美非无半点增益,反而生出嫌恶来。笔者是坚决反对的,我们必须承认,古诗词从来都具有表达的局限性,在今天的时代,更不可能来描状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古诗词的创作是具有一定门槛的,但这个门槛远低于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人类有着相通的悲喜,我们能隔着千年去感受古人的体味,古人的语言当然也能形炼今天的风情。所以,只要今人愿意用功、用心,仍然可以用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今时今日的美好、苦闷和超越。古来诗词评说可以充栋,但今天的入门者恐怕无以管窥,且未必能切今日之意,尽今人之惑。所以笔者不怯粗陋,试以二十多年来习练的历程,从“律”、“词”、“意”、“情”四个方面谈谈今人写古诗的一点浅见。
: 一、 律
: 格律实乃老生之长谈,对此已有认识体悟者大可以直接略过本条。今人写古诗,最易犯的弊病是不明格律。这不是时人的错,是国文教育的缺失。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古体诗自诗经、楚辞始,滥有古风、乐府之觞,古风体例较为自由,语言更为拙朴,其美正在于毫无造作雕琢之伪,但不可否认,一方面,今人再作古风,绝难再有其拙朴之风,另一方面,古体诗也并非后人所推之古诗词的高峰,近体诗才是。什么是近体诗,这个古体近体之分是站在隋唐之际人的视角来说的;近体诗的格律是自南朝沈约四声八病开始,到中唐臻于成熟的一套关于诗的语言规范。简言之,就是平仄、对仗和韵部两件事。本文不谈具体的格律要求,仅论述为何今人写诗仍须·遵从古人的格律,一言以蔽之,格律是前人经过无数探索总结的古汉语在形式和韵律上相合而美的最高概括。本人从高中时代开始尝试诗词创作,其时也完全不知道格律为何物,只是照着五言、七言、长短句的句式照猫画虎,也偶有佳句,如“意气争同谁与?孙仲谋?问江东几万里?”句,但回过头来,之所以能自意为佳句,反倒是无意暗合了部分格律。但当时写的很多作品,今天再翻出来,其实只能一笑了之了。
: ...................
--
FROM 166.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