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词为啥直抒胸臆的少,而总用各种借喻,而真正流传甚广的多是浅显易懂的,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还是本来水平不如浅显的,还是当时社会不允许直接说,比如经常汉代唐。于我个人而言,只看的懂直抒胸臆的,稍微绕点弯,就不知道再说啥,有时也没耐心仔细研究。当然我对诗词了解甚少,一直有这个疑问,可否解惑?
【 在 opendoor 的大作中提到: 】
: “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 此句之前,皆言才无可用,犹士不遇。这句意思是:想要磨出剑刃却没有磨石,想要作舂器却无可发力。虚有光鲜之表却只能在太阳下显现,无人来识。徒自山中泣如流水。
: 此句之后,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之意。
: ...................
--
修改:swp121cn FROM 221.222.53.*
FROM 221.2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