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别来无恙。这篇帖子还在,不错。借此给我在此版期间的众多习作做个《序》,来日或付梓,以为笑谈。
自序
我在古诗词版学习期间自2022年7月初至2023年2月初,恰好7个月。作品没细数,凑个整数,249篇好了。自觉难得的是每日按时交作业,基本没有断过。作为一个可见的学习历程,对我个人而言是相当值得珍惜的。
这一过程简单讲,是从格式上的偏见到了解。深入一点的话,有一些实验作品进行了写作形式的探索。从时间角度,将我久远之前所学的一些书本,被动地进行了反刍。跨度只有7个月,但是作品呈现的历程要长的多。
这段时期正值一个对于和平年代而言极具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很荣幸能够以亲历者的角度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做一些记录。
对于当下古诗词的一些未尽的话,在《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谈谈格律》《与bdbd书》《与druidps书》以及最后两篇读诗杂按《相逢行》《渡荆门送别》中已经基本明言。权当做一个社会实践探索。只缺一篇《谈古诗词的用韵》,这一篇没写完来不及发,日后随缘。文即刀锋,毋庸赘言。古人云“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共勉。
感谢完颜小驴,直接或间接引导。
感谢野云,批评、建议和勉励都很直率坦诚,令人尊敬。
感谢bulabu,律诗作品从某种角度是“破律”之作,可以理解为不带陈旧习气。读来受益。
感谢老虎师傅,从风骚榜得以了解今人的许多佳作,特别是词。比较阅读受益很多。
感谢alwaysleaf,古风清新自然,从学习的视角相对容易理解,并进入实践阶段,受益匪浅。特别感谢和铭记“烟花如可寄”一句,繁星在夜,亘古不灭。
一并感谢各位朋友,观念异同,欢喜厌弃,总算相逢一场。不如举杯作别。
四时消息,自然发生。我在隔壁版重新写一些现代诗。也少不了古风歌行,各种奇怪的词。也出没于一些有趣的版,或可一帖擦肩。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恶的opendoor
2023年2月25日
【 在 bulabu 的大作中提到: 】
: 咦,这几天没上版,这都是咋了…
--
FROM 15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