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乐团的终身职位
上周Hilary Hahn来本地演出,和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53号协奏曲,我家也跑去看了。期间,乐团指挥为三位团员颁发了终身聘书,这就相当于欧美教职体系的tenure了。
感觉古典音乐的职业乐手,基本相当于大学里的教授,就是说,整体上已经完全到了不能靠演出养活自己的地步,必须靠外部资质和捐款。
--
FROM 68.55.31.*
对,底特律交响乐团。可能是我说的不清楚,我说的终身聘书是给交响乐团的三位团员的,不是给哈恩的。哈恩这样的顶级乐手,收入当然不是问题。我说的是交响乐团的成员,在团里领的工资的大部分,是来自于捐款和赞助,乐团的演出收入养活不了乐团。
【 在 halfyu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底特律?拔尖古典乐手可能收入一般但是靠演出维持说得过去的生活品质应该问题不大,特别是Hahn这样的,都能有广告费代言费收入,当然这两年演出受限可能有些影响,要是DSO的终身聘书应该更多代表一种荣誉吧
--
FROM 68.55.31.*
你说的是一个问题,但只是很多问题里的一个,而且是一个比较不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的理解,独奏家是不会谈钱的, 一定要通过经济公司
经济公司是很有经验和资源的,他们会为独奏家量身定制一份合同
合同其中包活很多部分,比如出几张唱片,出几首视频单曲,多少场个人专场演出,和乐团合作多少场,讲多少场大师班,做多少场嘉宾,广告代言,等等
这其中有的是赚钱的,有的是博声望的
但具体怎么安排,肯定要看个人的艺术路线和商业价值,双方协商
朗朗这个级别的,专场演出肯定是不缺市场的,既赚钱有有声望,为什么不多搞一些场次呢?
答案很简单也很无奈,因为朗朗的腱鞘炎,使他没有办法支撑大量的高强度演出了
所以只能平衡一下,签综合一些的合同
像王羽佳,可以说正在巅峰,演出那是一场接一场,倒退八年,朗朗也是这样
不是说墙倒众人推,李云迪似乎巅峰期就走演艺路线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比赛路线出身,曲库太小,现场演奏没底气
【 在 Zsup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定位是要在舞台和录音棚里赚钱,或在正规音乐学院兼职当教授。
--
FROM 141.215.160.*
这种伤犯一次,就要格外小心,防止再犯,延长职业生涯
【 在 pennyleon 的大作中提到: 】
: 郎朗的手臂伤不是说已经恢复了吗?
--
FROM 68.55.31.*
我发现一个共性就是高度内卷
竞争惨烈,顶级数学系的教授职位难拿吧
但也没有说一个系里还给教授搞排名的
但是乐团的席位,往往是有排名的
此外,不但和同时代人竞争,还要和古代人竞争
小提琴这块,还在向着海菲茨收敛,当代小提琴家找谁说理去
【 在 withintempt 的大作中提到: 】
: 话说有没有发现这些小众领域的共性是什么?
--
FROM 68.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