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一个问题,但只是很多问题里的一个,而且是一个比较不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的理解,独奏家是不会谈钱的, 一定要通过经济公司
经济公司是很有经验和资源的,他们会为独奏家量身定制一份合同
合同其中包活很多部分,比如出几张唱片,出几首视频单曲,多少场个人专场演出,和乐团合作多少场,讲多少场大师班,做多少场嘉宾,广告代言,等等
这其中有的是赚钱的,有的是博声望的
但具体怎么安排,肯定要看个人的艺术路线和商业价值,双方协商
朗朗这个级别的,专场演出肯定是不缺市场的,既赚钱有有声望,为什么不多搞一些场次呢?
答案很简单也很无奈,因为朗朗的腱鞘炎,使他没有办法支撑大量的高强度演出了
所以只能平衡一下,签综合一些的合同
像王羽佳,可以说正在巅峰,演出那是一场接一场,倒退八年,朗朗也是这样
不是说墙倒众人推,李云迪似乎巅峰期就走演艺路线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比赛路线出身,曲库太小,现场演奏没底气
【 在 Zsup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定位是要在舞台和录音棚里赚钱,或在正规音乐学院兼职当教授。
--
FROM 141.21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