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一定是“好听”,如果不好听,为什么要去听?难道听了之后有人给钱?
好听,爱听,之后才会爱屋及乌,去了解作曲家演奏者的相关资料。
前面有人举吃饭的例子,一道菜,觉得好吃,才会有兴趣这是哪家做的,厨师是谁,如何烹调。
如果不好吃,不爱吃,谁会关心厨师是谁,如何做的?难道别人给你讲上半天烹调过程,厨师的理念,你就变得爱吃那道菜了?
其实用读书比喻更合适,小学生很难一上来就欣赏大部头名著,别人再怎么讲解作家思想,文艺价值,也没用,小学生能背下你的讲解,能说出作家写的是什么,但并不能真心欣赏那些文字,依然是只能欣赏些简单的故事书。但是随着阅读增加,读书多了,水平提高了,就会变得欣赏大部头名著。
音乐也是,不喜欢的先放一放,挑喜欢的听就可以,以后听的多了,欣赏水平提高了,就能欣赏一些原本不理解不接受的曲目了。
“多听”不是假装理中客。就如理解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多看多说”,这才是根本。去研究语法,就算能背个烂熟,也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了一门语言。
【 在 DonGiovanni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本的电音也挺不错。德法的音乐剧有挺多好听的
: 另外,想理解音乐本身,不是那种假装理中客态度的“多听”,很多时候来自于你自己有
: 兴趣去了解作曲家到底想干啥,演奏家们在二次创作的时候表达了啥。这个兴趣本身就有
: ...................
--
修改:Utenanthy FROM 111.163.180.*
FROM 111.16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