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冲着虚拟形象买单”,这句我同意,但是没人冲着林明美买单呀,大家买单,是冲着macross作品去的,冲着饭岛真理去的。
2,把林明美视为虚拟偶像,并不是主流观点,你代表不了大部分人,你也无法证明“大部分人”。
拿wiki当权威更可笑,难道你认同台湾人编写的政治类词条?
3,我还是再具体说说这个逻辑问题。
前面说过,“虚拟”是相对现实而言,也是针对现实而言,
比如说“虚拟警察”,要能够接受公众网络举报,可以实际处理违法行为。
比如说“虚拟老师”,要能够给学生讲课,解题。
比如说“虚拟围棋大师”,要能够战胜职业棋手。
共同点都是针对现实的,与现实互动的,那么“虚拟偶像”,也应该有现实的消费群体,有现实的粉丝、后援会。
如果只是文艺作品中某个角色的身份为警察、老师、围棋大师,没有与现实的互动,那就不能称为这个角色为“虚拟警察”、“虚拟老师”、“虚拟围棋大师”。
现实也是没人把常守朱、鬼冢英吉、藤原佐为当成“虚拟警察”、“虚拟老师”、“虚拟围棋大师”。
那么对于林明美,这个macross作品中的偶像角色,同样不能将其当成“虚拟偶像”,这是符合正常逻辑的。
如果硬把林明美定义为“虚拟偶像”,就存在逻辑混乱问题了。
在我看来,就是一些逻辑较弱的爱好者编写了词条,而另一些逻辑较弱或是缺少独立思考的人认同了这个词条。
当然,如果真的大部分人都认同林明美为虚拟偶像,那林明美就是虚拟偶像,我没意见,我在84楼就说过,约定俗成。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是大部分人认同。
【 在 Eat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早说了,不管是虚拟 还是 偶像,都没有什么需要互动的含义在里面,你自己脑补的。
: 作为虚拟形象进行idol的商业运作,大众也冲着这个虚拟形象买单而不是中之人,那从
: 字面意义上,这就是一个虚拟的偶像。
: ...................
--
FROM 111.16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