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张益唐,通信二代,清华电子北邮,8年断联(推荐反复阅读回忆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589407
我的哥哥 我的家:张益唐的妹妹深情回忆
我出身在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妈妈都在通信行业从事科研工作。哥哥比我大十一岁。
我的爸爸妈妈,也算得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了。他们都是建国以前入党的老党员,尤其我爸爸,还曾以年轻的19岁地下党员的身份,参加过解放上海保护电台的斗争。解放后,为了支持首都北京的建设,在上海邮电管理局工作的这对年轻人离开故乡亲朋,只身来到北京,投身到国家的邮电事业中。
年轻夫妻又不甘平庸,先后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学院。
大学毕业后,爸爸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留在清华无线电系当了老师,妈妈回到邮电部工作。
爸爸在日内瓦国际电联开会
,病前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书《移动通信》,
,那时候他是电信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的领导,他忘不了他的学生。
哥哥也会回信,信很短,只是说自己一切都好,但雷打不动地,会每月附上几百美元的一张支票,是给爸爸买补品的钱。再到后来,哥哥的来信越来越少,通信地址变来变去,电话也找不到他了。我们只是从时间上知道他应该是毕业离开了学校,但是他始终没有告诉我们他去了哪里。联系就这样慢慢地中断了。
1993年的3月,春天即将到来的日子,只有63岁的爸爸带着他对妻子的惦念,对儿子的牵挂,和对小女儿的不放心,带着满满的不舍,终于离开了我们。
爸爸走的时候,我们已经联系不上哥哥了。
这期间,我们找过一切可能的关系帮我们寻找,但是,杳无音信。网上讲我哥哥的故事,总会扯出一条:2000年,妹妹在网上发寻人告示,家里找不到哥哥了。其实这件事情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因为这么多年来,多少次各种途径的寻找,找他湖北干校一起长大的发小帮着打听,找他大学的同学多方联系,各种找不到,我都已经数不过来了。如果不是顾及哥哥会有意见,我都要去找大使馆帮忙了。
最终找到哥哥,也是2001年左右,感谢万能的互联网,让我终于大海捞针般地在美国一个很不起眼的大学,新罕布什尔大学网站的教职员名单中,找到了哥哥的名字和他的邮箱。
当试探发出的邮件终于收到了哥哥的回复时,妈妈欣喜若狂。八年了,终于又和儿子联系上了。
哥哥1985年出国,1987年回过一次国探亲,然后就是25年的漫长离别,直到2013年8月,他才功成名就,再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真真是“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这时候,爸爸已经离开我们20年了,妈妈也已无力再为儿子再做一顿家乡的饭菜。
--
FROM 27.115.4.*
不是不认。。。年轻人,多读读历史。。。
【 在 asayama 的大作中提到: 】
: NB,人一去美国,就不认爹娘了
--
FROM 27.115.4.*
8年,不是20年。
在上个世纪,生活节奏很慢,通讯不发达,家人不联系几年也很常见。
甚至清代民国常开申时期,商人读书人出去做生意做官读书,一做就是几年,几十年。所以才有那么多文学故事段子。
【 在 Crusade 的大作中提到: 】
: 再刁难,怎么会失联?让全家20年找不到他
--
FROM 27.115.4.*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上个世纪的年代,一家人分隔几年几十年不联系的很常见。
人的意识观念,生活习惯,以及通信手段便捷,决定了。
【 在 trace22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要是觉得没脸见人,其实这个脸比起父母的情亲,又算得了啥呢,事业可以争取,可以等待,父母没了就真的永远没了。
--
修改:angusta FROM 27.115.4.*
FROM 27.115.4.*
适合老张这种闷骚的。。
【 在 ppluxx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那餐厅服务员老婆感觉不是省油的灯
--
FROM 27.115.4.*
他爸呀。还做过清华无线电教授。出版过《移动通信》。在邮电部工作过。参加过日内瓦电联会议。
【 在 xiaobai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华校友录中没有这个人
--
FROM 27.115.4.*
效率问题呗。
就好像现在发个微信,有些人8分钟回,8小时回。
那个年代,效率比微信慢了上千上万倍。8年很正常。
【 在 Cobb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上个世纪
: 不知道你说的是1910年还是1990年呢。。。
: 再不发达,90年代写信,打电话都是可以的
: ...................
--
FROM 27.115.4.*
谷爱凌她妈就是同一批人。
薅完了美国薅中国,一鱼两吃,母女同样的经历。
【 在 Damon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老张出名了,北京高知子女应该不少这样的
:
--
FROM 27.115.4.*
夫妻离婚,能理解吗?
【 在 Cobb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实话,因为某些事不方便回国可以理解
: 但是直接不联系了,没法理解
:
--
FROM 27.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