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杂质输入和外来污染的情况看,自来水管道、机泵、过滤器这些部件处的情况应该是更恶劣,净水器出水微生物计数高于自来水有点反直觉,这是让人好奇的根源。
想来这个应该是自来水里的余氯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前所述,通常用的RO膜需要在前边先除余氯,不然膜溶出过高难以接受;碳颗粒也会消耗部分氧化剂,所以在RO级前余氯没有了。过滤床层或过滤层可能截留杂质长期积累,有可能给漏网的微生物提供了增殖的营养物质基础。超滤和反渗透膜理论上都可以滤掉微生物,但不能做到医学级的无菌,事实上医学级的无菌都得用杀灭式的消毒手段才能达到。所以膜前和膜后的活性炭层都可能发生微生物增殖,尤其是假设滤芯内杂质长期积累,然后又长期无流动原地增殖的情况。只是RO膜前的微生物可能大部分能被RO膜滤掉,如果是正常情况下的话。
这个解决可以是延迟除氯,就是换用耐氧化的RO膜,到最后一道工序才除余氯或者保留余氯也未尝不可。另外是如何减少过滤膜或床层中的杂质积累,具体就是考虑相对高频交替反冲和清洗手段,滤芯劣化时的及时再生或更换。另外,还可以有补漏性质的压制手段,比方定期内部消毒,当然,还有现在采用的,最后的出水端灭菌。
“反渗透膜元件无法保证所有原材料都确保无菌”--这个我的理解是,在一个非严格无菌也没有抑菌手段的环境里,即使输入的水极其贫营养,但可能无法排除局部杂质长时间集聚,可提供微生物增殖所需的足够营养,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流速为零时,仍可能出现指数式的微生物增殖。
部件非无菌,安装部件的环境非无菌,这些都只是提供种子;部件本身是否含微生物养分也是次要的,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打断增殖,尤其是在除氯后的前置活性炭,精滤,反渗透,后置活性炭,再矿化到出水段的部分。那我能想到的就是只有持续抑菌和消除杂质聚集这两个手段了。
【 在 utre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赞赏你的分析推理的精神。反渗透净水器产水菌落超标这个问题基本是业内通病,没办法根除。理论上细菌是不可能透过反渗透膜的,所以问题不在前端,而在后端。后置活性炭当然是细菌滋生的一大温床,然而即便没有后置活性炭的机型也存在菌落超标问题,后来发现是反渗透膜元件无法保证所有原材料都确保无菌,产水菌落超标就不可避免了。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7.*
FROM 221.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