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爱好者,除了研究过价格和配置-_-||,对其他技术无专业研究。
- 第一次学自行车(成人)好像是6岁?大人扶车让我蹬,蹬出去两米,一看大人手早就离开了,于是就摔了...摔得比较惨,以后也就没骑过了;
- 再然后就是小学六年级的某个周六,做梦学会了自行车,第二天推出我妈的二六女车,蹬上去就骑走了......。这期间碰过一个老奶奶,心里留下了阴影,打那以后对骑行安全非常在意;
- 经常骑车还是上中学后,自己的第一辆车是款忘了牌子的“踹闸车”,如果换成直把,就是现在的死飞?车很轻,也没什么零件,所以骑得就不安分,四处乱窜,哪都去,记得有一次为了看苏35/苏27,中午没吃饭骑了几十公里,回返的时候就低血糖症状了......;
- 后来换了辆“深圳ABC”的山地(这车现在没了吧?),同学买的大名和阿米尼,我就看上了ABC的白色涂装,当年白色车非常少见,太靓了,当然也是便宜二百多元钱-_-||,现在想来相当于花2000元买了辆杂牌的感觉,当年完全不懂,就是看外观。入手这辆车,感觉就“精贵”多了,经常擦车,骑时也很注意,反而没了之前第一辆车时的乐趣......;
直到来北京后,“深圳ABC”就停在老家了,没过几年也就卖掉了,没有留恋。
我更怀念骑那辆踹闸车时的乐趣......
不知道咋过渡了,直接说“兔跳”吧-_-||
呃,可能不标准,所以我说的“兔跳”可能与标准版不同,就是个人骑车时的跳跃。
当年骑车不老实,道鸭子上上下下,最初下飞就是直接死磕,上飞就是双手硬抬把,后胎经常磕着上。玩着玩着,感觉身体灵活性变好了,跳跃之前先下压重心,再跃起就灵巧多了。
个人体会,供参考:
- 跳跃前,需要下压重心,就是屁股尽量往后坐(距离够的可尝试移到座垫外),上身下压。这个动作没有,后胎就会硬砸道鸭子(平地很难完全离地);
- 重心下压后,临跳跃前身体先猛起,再顺带手臂抬前把(此时手一定要抓牢车把,否则后轮很可能起不来),车身就开始跳跃了;
- 然后立即收身。但腿部要放松,准备落地接触地面时起一定缓冲作用;
这组动作,只是行车时的小跳跃(飞个减速带/水管/井盖/地沟啥的),我没做过山地的那种飞坡动作,所以这方面不具参考意义。
另外,知道“兔跳”这个名词后,去某视频站看了看,UP主强调先练习抬前轮这个动作,然后靠速度及重心的变化,使人与车成为一体,靠惯性(或静止时靠车身弹性)实现弧型飞跃(不知理解的对否),这样可能会跳得更高、更远。
个人喜好:看视频不如上手玩,过于强调动作的学习和模仿,不如硬磕几次,磕着磕着也就飞起来了。

--
FROM 219.14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