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问GPT要了个扒胎工具的设计方案
地面立式杠杆型(最通用,便携)
结构与材料
" 底座:方管 40×40×3 mm,焊成 "U" 形框(外轮廓约 450×350 mm),底下垫胶脚
或木板,防滑防地面损伤。
" 立柱:方管 40×40×3 mm,高 ~600 mm,与底座焊接并加 45° 三角加劲板(3-5 m
m 钢板)。
" 主臂(杠杆):方管 30×30×2 mm,长度 ~700-800 mm。
" 铰接:在立柱顶部开耳板(6 mm 钢板),穿 ?12-14 mm 实心轴作铰链,配黄铜衬套
或自润滑衬套。
" 压头总成:
o 压头杆:圆钢 ?12-14 mm,带螺纹可微调高度(M12×1.75 或 M14×2)。
o 压头鞋:6 mm 钢板切成 弧形鞋(R≈220-240 mm),与胎侧面形状接近;鞋底粘贴
UHMW-PE/尼龙/硬橡胶垫片,避免伤胎/圈。
o 压距限位块:在压头与轮辋接触一侧做可换 尼龙限位块,成型后与轮辋外沿保持 3-
5 mm 安全间隙,防误压轮缘。
" 轮胎承托:
o 底座内放 V 形承托木块/尼龙块(两条 30°-45° 斜面),让轮胎侧壁落在 V 槽里
;
o 或做一根 贯穿轴(实心杆 ?12-15 mm)配两个塑料锥套,穿过轮毂轴孔定位,避免刹
车盘着地。
" 可调性:压头与立柱之间加一块 滑槽板(6 mm 钢板 + 槽孔),让压头前后可调 0-
80 mm,以适配不同胎宽/轮圈外形。
尺寸与行程建议
" 压头初始高度:使压头最低位时刚好触到胎侧(无气状态),向下压 行程 25-35 mm
即可让胎口脱离胎肩。
" 力臂比:铰点到压头的距离 ~80-100 mm;铰点到手柄握持点 ~600-700 mm,杠杆比
~1:6-1:8。
o 人手 250 N → 压头力约 1.5-2 kN;再配合轻微跳压/润滑,足够多数情况。
使用步骤
1. 放气并取出气门芯;胎圈周围涂肥皂水/胎装润滑剂。
2. 轮胎水平放在 V 槽承托上(或用贯穿轴定位)。刹车盘朝上避免受力。
3. 调整压头前后位置与高度,使压头 对准胎唇与轮缘交界、且与轮辋 平行。
4. 缓慢下压,分段沿周向移动压头,环绕 360° 压开一侧胎口;翻面对另一侧重复。
5. 压胎口时使用 Bead Buddy/夹持块 固定已落口段,防回弹。
安全与细节
" 压头永不直接触碰金属轮缘;尼龙/橡胶垫片磨损后及时更换。
" 立柱-底座焊缝两面满焊,角位置加 三角加劲板,防扭曲。
" 铰轴留黄油嘴或耐磨衬套,避免干磨卡滞。
" 在立柱上焊接 多孔定位板(间距 15-20 mm)供压头高度粗调;精调靠压头螺纹。
" 做一个 可折叠手柄(用套筒或弹簧销插拔),便于携带与收纳。
--
FROM 180.156.135.*
拔什么东西的?汽车还是电鸡?
--
FROM 223.104.43.36
设计上是给巡航摩托车的,汽车只要改改参数就行了。
【 在 someonesn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拔什么东西的?汽车还是电鸡?
--
FROM 180.156.135.*
汽车扒胎明显费劲的多吧,
【 在 WilliamF 的大作中提到: 】
: 设计上是给巡航摩托车的,汽车只要改改参数就行了。 ...
--
FROM 39.144.78.188
已经上机械了,大货车轮胎都能搞定。
【 在 someonesn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汽车扒胎明显费劲的多吧,
--
FROM 180.15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