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Z6近两年的用户,和十六年老泥坑表示,你这个槽点完全没找对。
Z6的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序)是,
①处理器缺乏升级和算法团队缺失,导致对焦,准确的说是追焦和眼控比CS两家有明显差距。这是同时代微单Z系列明显的短板,也是影响实际拍摄的重点短板。目前新处理器要看新的Z8了,Z6/Z7II代只能是老的双处理器加持,然后等待算法团队的工作,目前II代刚出的1.1固件明显提升了眼控识别距离和咬合程度,算是给人了希望。以目前测试视频看,应该基本追上A7III水平,和R5/6以及A7R4还有差距。
②CMOS限制以及长年在视频方面的欠账,导致视频偏专业的规格,如内录log、4K60,10bit422这些东西缺失。II代机型正在改进,但看起来专利和视频技术方面的积累不够,后面将是长期补短板的情况。这个问题,客观讲,被放大了,因为现在不是色影无忌的图文时代,而是视频网站UP主担任KOL的时代,这些人是重度视频用户,视频是第一需求,拍照反而其次。这和绝大多数玩家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我自己算是能熟练用Premiere剪片子的,偶尔自己也能搞个转场什么的,我自己都很少用视频,太麻烦太累,我相信80%以上的爱好者基本上视频实际应用不会超过20%,很多人就算拍了也不会或者懒得剪辑。
③XQD卡的问题,单卡槽确实是当时大意/自大了,如果当时按照全面转向微单市场的策略考虑这些小功能布局的话,不会犯这个低级错误,当然里面有和大法的PY交易。这个很好改进,II代已经全面改进。不过我自己并不认为是个槽点,因为用起来就知道,XQD卡的速度、稳定性真是令人赞叹,只不过确实被坑了,未来也不是回归SD,而是这个价格甚至更贵的CFe卡。
其它翻转屏我认为不是问题,拍照和拍视频对屏幕翻转方式的要求不一样,颜色、画质哪怕是Z6/Z7放现在也是一等一的。Z口镜头更是现在支撑Nikon的最强大武器,新的大三元,画质都是第一或者并列第一,14-24F2.8S重量体积画质逆天,24-70F2.8S重量最轻,70-200F2.8S虽然大,其实是除了RF之外最轻的,也是御三家画质最好的。1.8军团重新树立了行业1.8的画质标杆。至于你说套头24-70F4S紫边,我相信,但我更相信随便换一个其他家同规格套头,只能是紫边更大。镜头比较容易评测和对比,所以镜头部分绝逼是目前Nikon的杀手锏。其实纵观这十几年,F口镜头一直是被EF口压制的,无论是硬规格和性价比,也就是在最后这五六年,随着电磁炮、556、105E等一批新镜头的诞生,以及Z口S-line的强势出击,Nikon才有了超一流的高品质镜头群。
Z口机身目前的II代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适合F口重度患者,以及想轻便玩性价比的,或者搞无敌转接的,轻便的我推荐个Z6II+24-200S+50/1.8S的组合,也基本上是去年我去云南自驾的装备(相机是Z6),感觉非常棒。Z口的24-200S这个轻便的一镜走天涯镜头我要吹爆,为了这个镜头我也不会出掉Z6。转接我推荐Fringer的转接环,完全不输原厂,我现在手头的85LII和135L用着都很棒,85LII和我的24-70F2.8S组成了我画质优先型组合,与上面24-200和50S的组合正好相得益彰。
今年我准备看看A7M4的发布以及Z8的情况,再说未来的发烧路。Nikon药丸是个玩笑,不过CMOS和视频积累的超级大短板,会伴随Nikon三四年以上。或许,2021就是我真正开始双修的时机?
【 在 bergen (文七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愤于EOS R无全景扫描,A7系列各种高价。
: 百无聊赖,申请尼康Z6试用。
: 一句话打动活动专员,日前收到机器。
: ...................
--
修改:YCBR FROM 114.255.0.*
FROM 114.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