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帝王主流行为模式
上古帝王,活动地域较广,流动性极大,而非后世大多困于王都王宫。他们的主要统治方式、行为模式,更近似于游牧民族的宫帐、捺钵、巡狩制度,在华夏文明的几个地区性中心区域来回走动。主要事功发生区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宗教祭祀中心、生地、葬地、婚姻地、子嗣封地……常常彼此全都悬隔百千乃至万里,甚至没有一个相同。
帝尧生于某地,即位于另外某地,娶妻于又一地,子孙封地又在另另一地,祭天于某地,祭祖、祭母又在这里、那里。他巡狩到历山,觉得舜不错,带身边。一起到了“三星堆"(或另外某处),又觉得鲧可用,带到某地,又让他治水。又到了哪哪,让帝舜处理某事,与帝舜分开。然后帝尧死在某地,群臣又跑帝舜那里拥舜即位。
若习惯性地按后世帝王生老病死、一生活动、王朝政治经济祭祀中心,全集于王都王宫,按这种模式思考,很难理解这种各种分权分离、前封建模式。
上古帝王大多还比较长寿(原因见笔者《上古帝王寿命问题》文),这也更加令他们的行踪、功业,大不同于后世更常见的那些既短命又困于宫城皇城都城帝王们。
上古帝王主流行为模式,近于耶律洪基、成吉思汗、康熙乾隆这些人,比他们更长寿,统治方式与地方关系,更"联盟联邦邦联独联体欧盟上合组织化“、更"和平仁爱、亲民民主、尊重地方权利认同分权”。
上古帝王,更近似终身与轮值结合的联合国秘书长、欧盟独联体或上合组织轮值国元首。
二,上古帝王寿命问题
中国古人寿命问题,可说算是个历史谜题集。而上古帝王寿命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岀的历史谜题。
史料记载的诸多上古帝王,寿命都超长。不但远超当时普通人、后世普通人、后世帝王,脱离当时生产力生活水准、医疗卫生条件,甚至较之于今天现代生产力水准现代医疗科技条件下的平均寿命,也高出一大截。
对这个问题,历来的解读有几种:其一,上古帝王生平寿命多系传说,无当时实际文字书史、也少考古尸骨实物证明。口耳代代传说,就难免失真夸大神化。
其二,上古帝王多系部落联盟或邦国首领,未必是同一人,只有一人。很可能是一个部落几个几代首领共用一个帝号。尧帝、舜帝、禹帝,可能是三个强盛部落分别主掌部落联盟邦国的不同时期,而并非三个具体帝王个人。
其三,一些古代方术、上古医家文献资料中,讨论过上古帝王长寿问题。它们认为上古帝王之所以长寿,是他们讲究养生有道,当时医药高效医术手段高超。
这三种解读,前两种解读实际上否定了上古帝王的长寿。后一种解释现代人以科学体系去观察,又显然过于牵强。
那么,上古帝王实际寿命,就真地不可能会那么长寿吗?
简单而言,上古之帝王比上古普通人寿命更长,这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但限于当时生产力生活水准医疗卫生条件,他们寿命再长也应有合理限度。动辄八九十岁,一百几十岁,还是让人难以理解。
上古帝王为何往往比后世帝王更长寿?
首先,上古之时与后世的继承制度不同,也没有后世后宫制度。 夏商周之后,尤其是周礼嫡长继承制、封建制度确立后,帝王广立后宫以求多子多福成为制度强制性需求。这让后世帝王大多沦为生育工具机器,也极大降低帝王寿命。
其次,上古之时,仍是木石陶器为主。重金属用于饮食餐具极少,上古帝王因饮食而重金属中毒概率减少。
这一时期,即便统治寄生阶级,也距离普通民众不远,事务繁多,尚未腐朽到醉生梦死成为日常。修仙炼丹之类也尚未发育,砷汞中毒机率极低。
此外,这一时期地广人稀,人类主要还是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博斗,与人奋斗尚不严重。内部争斗、战争叛乱乃至瘟疫重疾等等对于帝王生命寿命的威胁,都比较后世帝王发生概率更少。
这一时期文字初创,教化远未发展。民风尚淳朴,阴谋诡计还用不上太多,精神焦虑症候较少。
这一时期,糖、油、盐均属罕有尚未广普,即便帝王,也难以多糖重盐重油,饮食大多清淡,也较卫生。
所以,上古普通人因为要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寿命或许不长。但上古帝王们则脱离了这些"低端"生活方式,可以饮食不愁、衣食整洁、不务繁劳,也就具有了长寿的基础条件。
同时,他们相比后世帝王而言,又缺少各种必须作死、自作孽的制度强制、现实条件。反而具有比后世帝王更长寿的各种现实基础条件。
综上所言,上古帝王寿命八九十岁,乃至过百岁,也未必全无可能,未必尽是代代传说拼凑夸大、虚构。
--
FROM 223.2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