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调试经验和自身感受,耳压一般来源于设计不合理的反馈。
在前馈控制中,耳机外侧的传声器比耳朵先接收到噪声,然后再通过喇叭实施控制,这满足因果性。但是反馈不同,传声器和耳朵同时接收到噪声,不满足因果性或者因果性弱很多,这将导致“水床效应”,即降噪面积和升噪面积在分贝刻度上是一样的。
所以反馈降噪曲线一般是一个碗状,而前馈则更像平底锅。好的反馈设计,应该最大化降噪面积同时最小化高频噪声抬升的幅值。一般情况下,对于大耳罩,反馈降噪量在100-200Hz间达到最大,而反馈降噪频带上限一般不超过1kHz。
然而,反馈降噪频带的下限,不同耳机却差异很大。好的耳机在20-40Hz都会有正的降噪量,但是设计不合理的耳机在几十Hz之下降噪量是负的,也就是会抬升噪声。
反馈降噪的碗状曲线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凸显极低频甚至次声频段的噪声,尤其是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具备这种功率谱的噪声在自然界基本是不存在的,所以人耳对这种情况不适应,表现即为耳压。
现在市面上好的耳机一般会有透声孔将耳罩前腔与外界导通,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外界低频噪声往耳罩内部传递会更顺畅,传递函数的个体性差异会更小(,与人头大小头发长短佩戴松紧等因素关系减弱),这对前馈控制极为有利,前馈降噪量会更大,从而使反馈控制比重降低;其次,前腔导通会极大削弱耳机喇叭的次声段的发声能力,避免出现次声段噪声抬升的现象。
同一个耳机,设计反馈控制器时,若极低频降噪差,耳压就大,反之就会好一些,这是我调试时自身的感受。但是由于涉及生理和心理,我们并未做过严谨的探讨和研究,故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在 zo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降噪明显有耳压,怎么解释?
--
FROM 222.1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