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我最近才意识到,其实影响我最大的是孤独
跟你有同感,但我很小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孤独,或者说因为孤独而不合群的存在。
小时候我没有办法和别的孩子自来熟,虽然玩伴是有的,友谊是有的,但和友谊相伴的还有孤独感。这种感觉让自己感觉和小伙伴之间有种距离感,不喜欢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心理上不会依恋他人,不会撒娇,性格不外向。
长大了,我觉得自己仍然不是一个自来熟的人,但也许得益于以前和人的那种疏离感,让自己保持距离去观察他人的细微言行,工作生活中我能克服小时候的内向不合群性格,能够以跟陌生人之间比较合适的方式社交。我觉得我和孩子打交道有天赋,比较容易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另外我觉得孤独除了天生性格的原因,也许还来源于自己从小了解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刚上初中我老师就借了很多文学和小说书籍给我看,了解了另外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洞悉了世间的人情冷暖。那时候和周围的孩子比感觉自己是孤独的。但另一方面,那些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和事,其实也让自己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又或者,更加孤独。
也许正是你这种孤独,或者独立的个体意识,能让你理性地洞察人心,你挺适合做心理咨询的。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直到有一天,和一个咨询师朋友聊天,她说你是很需要小伙伴的哦,我才意识到我其实一直受困于孤独的感觉。
: 以前我只觉得自己内向,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小时候父母的养育方式,老一辈的父母对孩子比较放养,我几乎是自己玩儿着长大的
: 现在越来越了解自己了,才意识到,其实我小的时候就是个孤独的人。
: ...................
--
FROM 83.252.77.*
直觉大概是感知世界的能力,算是一种糅合成长经历所形成的综合感知能力,而理性分析的能力受后天锻炼更多吧。
可能你的那个自我意识觉醒得晚一些,但一旦开始萌芽,就势不可挡,自我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你再也回避不了的,并且你渴望在同类中找到同伴,精神意识层面的共鸣。
我对孤独的理解,就是和孤独共存,不指望时时能抚慰内心那份孤独,爱人亲人朋友这些看似热闹的存在,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找到链接点,存在的意义。但和自己那份孤独对话的,还是只有自己。
有时候别人其实比你想象的更了解你的某一角。比如我记得你问我,说自己男友发火,女儿发火,他们生气吵架,你问我我的感受呢,好像我是一个没有情绪的人。我突然泪流满面,因为我好像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忘了自己也会痛,也会受伤。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以前属于比较傻的,比如小学阶段,是相当原生态的,打架也打,听话也听话,还跟学校劳动老师干过架,导致我很久的时间小便都有点异常,一激动就要上厕所。
: 我不是个会和女孩一直玩的人,向来都是男孩女孩都玩,不过这些我从来都不想。我也读书很多,能找到的书都读遍了,但真正的自我意识的萌发是非常晚的,
: 晚到婚后。
: ...................
--
FROM 83.252.77.*
我感觉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在人到中年,生活、事业、家庭和孩子都有了一番经历后,这个需求对好些人来说会渐渐浮出水面。
我明显感觉到中年的我和年轻的那个我有诸多不同,也许人生就是要这样经历不同的阶段。
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盲目而热烈,无所畏惧,横冲直撞,体验广却又浅尝辄止;年龄大了后会感觉想要跟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对话和链接。
就比如说知识和科学,虽然我一路读下了博后也做了,可是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过科学知识带来的那种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反而是在放弃科研,回过头来教学生的时候,慢慢体验到了那种对于科学和知识仿佛融入血液,和灵魂对话的感觉,体验到了科学和知识如同金钱一样,是属于自己的财富。它们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在我教学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并不只是在挣钱,同时也在分享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工作帮我实现了一部分自我价值。
除了工作,还有亲人、恋人、孩子、朋友、孩子,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不同方面的自我价值。也许还要考虑社会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对于一个热爱社会的人来说,这也是无法回避的。
有时候孤独不是我们想要得到更多,而是我们想要做更多能让我们实现自我,在行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事情。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多人的回复约略看了一下,先回你这个,其他的有空慢慢回吧
: 我昨晚就看了你的回复,看完就特别快想要略过去,我意识到这里有点问题。再回看一遍,我发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我来说是个炸雷一样的字眼。
: 我一直以为这是我的渴望,读大学的时候,读马斯洛的书,读到关于自我实现的部分,我欣喜若狂,回宿舍的路上还在回味这些,好像那一天所有的东西都定格在心里了。
: ...................
--
FROM 83.252.77.*
神经大条的人,是理解不了心思细腻敏感的人的脑回路的
共情能力,人与人之间差异也挺大的
我觉得像心理师,教师等职业是需要有好的共情能力的,比如芬兰的师范专业,会有心理测试,以判断是否适合教育这一职业
感觉你既有共情能力,又能跳出情绪之外用理性视觉看问题
至于灌个水,真性情一番,抛开职业习惯,多可爱!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成年了
: 小时候没有那么牛的咨询师
: 我也没钱,扶额
: ...................
--
FROM 84.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