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成长、越强大、越孤独。
这几天好几位朋友跟我聊到自己的故事,折射出中年人,尤其是离异后的中年,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单身久了渐渐适应,发现自己就能面对风雨、消化情绪,一个人也能撑出一片天。内心深处希望有个可以依靠的人,但却在实际行动中因为害怕再次被欺骗、被伤害,一次次拒绝别人,愈发缩在厚重的壳里。
就像《围城》里所说: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对于这种状态,我非常理解,毕竟自己也是这样多年,而且现在也未必完全调整过来了。只说一个感受: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有人依靠的感觉会更好。
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帮女生拧瓶盖这件事,我早就听说过,但完全没觉得这有什么必要,瓶盖我能自己拧、饮水机我能自己换。直到有一次,我被这样温柔对待过,才发现原来被呵护的感觉这么好。
小小的瓶盖尚且如此,何况更猛烈的风雨?
我曾经遭遇人生最惨烈的暴击,沉痛到几乎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是亲人、朋友的温暖,让我觉得,人间还有值得之处。回想起来,如果只是我自己,考虑到肩上的责任,估计我最终也能扛过来,但状态一定是生不如死。
亲密关系对于我们,不是不可或缺的“饭”,却是让生活有温度和滋味的“盐”。
鲁米有一首诗:
我不知道要带给你什么礼物,因为你是如此的富足。如果我带给你礼物,就像带着黄金去金矿,带着水去海洋。所以我真不知道带给你什么,给你我的心脏这都不够,因为你都具有。
所以鲁米说:“我带来了一面镜子。”
被爱着的人自带光芒,因为当“我”被看见、被认可时,会获得一种真正的自信。
但是,亲密关系并不等同于婚姻,甚至和血缘也未见得有必然联系。那可能只是“假性亲密”。
我觉得,亲密包括几个层面:一是身体或者物质层面的亲密,生理上得到满足,生活上互相照顾,这是“陪”;二是心理层面的亲密,累了有支持、委屈了有安慰,不离不弃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伴”;三是精神层面的亲密,就是所谓的灵魂上的同频共振,有契合的三观,有共同的理想、兴趣和语言,这是“懂”。
如果仅仅是有第一个层面,以为这就是亲密,而匆匆走入婚姻,那很有可能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很容易随着多巴胺的褪去而分崩离析。 当然,第三个层面恐怕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再婚寻求亲密关系,至少要做到第二个层面吧。
最后说一句。孤独不会是永远,陪伴也不会是永远。愿我们能将自己调整到这样的状态:希望有人陪伴,但不是需要有人陪伴。
--
FROM 203.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