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支撑自己的内心、跟心灵的孤独相处,原本是人生的必修课。只不过很多时候父母伴侣子女朋友伙伴,他们的陪伴替代了自己的功能
父母和伴侣给的支撑指望不上那就指望自己吧,自己肯定是可以给自己支撑的
已经抑郁了,要从情绪困境中出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放弃。放弃对父母的指望,放弃对伴侣的指望(至少14年内不指望)
这一点是最难的,很多人嘴上说着我已经完全放弃了,但提起来情绪很大,那就离真正的放弃还很远。什么时候无悲无喜了,才是真的不指望了
比较典型的从抑郁中走出来的例子是,亲人离世几乎所有人都会陷入抑郁,但那些在6个月后虽然仍有悲伤但不再沉湎的人,都是在心里接受了亲人不会再活过来的现实。用大白话说,他们心里的希望“死透了”,只有死透了,才会开始哀悼,哀悼的过程就是走出抑郁的过程。如果心里残存着亲人可能活过来的希望,就不肯进入哀悼,就会停留在抑郁里
父母缘浅,我昨天也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是独子,他结婚的所有大小事都是自己张罗,父母在他结婚前一天和后一天都在上班,只有婚礼当天请假来参加——就跟参加亲戚婚礼差不多。他说起这件事也是伤心,我们都感慨这对父母和唯一的孩子关系如此疏离。人世间宝贵的亲密情感没有在这个家庭中互相给予和累积,是人生憾事。
但人生憾事实在很多。
我看到有个2岁小朋友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悲伤地问为什么天要黑呢?我还没玩够呢。他的遗憾于他而言足够悲伤,而他以后长长的一生中将有无数远大于今日的遗憾,他能怎么办?悲伤的时候哭一哭,回家去睡觉就好,因为第二天太阳会照常升起
接受遗憾,接受父母关系疏离的现实,悼念已经“死透了”的希望父母给予自己爱的愿望,感受悲伤,能哭就哭一场;接受两地分居的现实,悼念已经“死透了”的希望老公时刻陪伴身边的愿望,跟老公分享你的悲伤,该哭就哭。反复反复,悼念完成了,你就会发现,自己作为自己心灵支撑的角色已经就位,孤独的必修课已经学完,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 在 beingmm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缺乏内心的支撑
: 这个人不是老公 是支持自己的父母也行
: 但我父母不行
: ...................
--
修改:MianHou FROM 124.64.126.*
FROM 124.6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