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精力pk花钱
在西城的都问题不大吧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城还算均衡 我家十名+吧
: 不是那种top学生
: 这两年确实得加把劲儿
: ...................
--
FROM 111.201.61.*
其实吧,这两年我有个想法越来越频繁,那就是学历已经远没有我们年轻时代的含金量高了
但偏偏是我们这代人做父母,于是总想复刻一下自觉成功的道路
因此这几年我开始更加注重孩子做人品性的塑造,还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比如经历受挫或枯燥的韧性,接纳失败的从容,行事逻辑的总结和提炼,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好奇,我觉得但凡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孩子通常学业表现也差不到哪里去。就算差了,他长大后也会是身心健康的人。
如今的时代,身心健康的人会越来越成为稀缺款。身心不健康,财富再多,生命质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家长会数学老师说只要课上好好听了
: 都能到95
: 一个题型一学期得讲四五遍
: ...................
--
FROM 124.205.69.*
我放弃了对成绩的要求了啊。。。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话说的,堪称新时代父母的《育儿心经》。道理全都对,每一句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但现实是,道理越是这么讲,父母的焦虑就越是翻倍。以前只是卷分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现在可好,要开始卷“韧性”、“从容”、“好奇心”这些玄学指标了。这玩意儿怎么量化?怎么考核?
: 嘴上说着学历含金量不高了,可真到升学关头,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一把?说白了,这套理论更像是给父母自己喝的鸡汤,用来对冲一下看到孩子糟糕成绩时的心跳过速。
: ...................
--
FROM 124.205.69.*
嗯,放弃的意思是,要明白孩子的困难在哪里,对结果的关注远不如过程的重要
比如,孩子不想学的时候,那一定是她遇到了困难:也许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习对象到底是啥,也许是因为自己屡战屡败的情绪痛苦,也许是因为她就是一个容易偷懒轻言放弃的性格……虽然结果一致表现为厌学,但家长一定要看到孩子属于哪个困难,然后对症下药的解决:不明白学习材料,那就去确认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受挫带来的沮丧和退缩情绪,那就是理解孩子情感体验并真正陪同孩子“再来一次”,增强心理韧性的锻炼;喜欢躺平还耍小聪明,那就会给孩子施以适度的惩罚,然后投其所好的给孩子这头倔驴找出来她喜欢的胡萝卜,重新牵着她的鼻子走……
当以上情况家长能游刃有余的处理时,小朋友会用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给家长展现各种惊喜的。所以,就不会要求她在她自己该发展的路线上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了,这就是放弃对孩子成绩要求的意思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放弃成绩要求...这话说得轻巧,真到升学季,怕是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你自己吧?
: 嘴上说着"身心健康最重要",可真看到别人家孩子奥数金牌、英语八级、钢琴十级,谁心里不咯噔一下?那些"韧性"、"从容"的玄学指标,听着高大上,真要落地,还不是得靠具体成绩来支撑?
: 教育内卷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从卷分数到卷能力,表面上是进步,实际上只是焦虑的转移。你以为放弃了对成绩的要求,实际上是把标准提高了——既要成绩好,又要能力强,还得心理健康。
: ...................
--
FROM 114.254.3.*
看我五点多发的那楼帖子
【 在 myimmortal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学4年级,昨晚开车带他回家,聊天聊到周六该恢复钢琴课了(之前家里有事儿停了几周),孩子忽然有情绪说你给我安排的课太多了,我太累了,我连写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说完最后说,你给我安排的课外班,大不了我不认真上
: 给孩子安排了数学和英语的课外班,期中考试两门都没有上90.其中数学某思的升班考,14道题只对了2道最简单的,一个半小时的题目,蹲厕所的功夫就填完提交了,连笔都没动,跟我说全做完了,现在看来课外班就是在混时间,根本没想着好好学”
: 看看十大第一家长发的这段,家长想要的太多了,校内成绩和课外兴趣全面发展,都想要,有的天生牛娃是能做到这点,但多数娃是做不到的,他必须有所取舍,孩子不是机器
: ...................
--
FROM 114.254.3.*
对
我这两天光给家长救场了。。果然这些问题孩子背后,那些家长的亲子能力实在有待提高啊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基本带娃玩儿比较多
: 没上过什么课外班
: 看到的东西和人多了
: ...................
--
FROM 114.254.3.*
起因差不多都是因为手机。。
【 在 reaph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期中成绩心理崩溃了么?
:
--
FROM 111.201.61.*
对啊,教育本来就不是一件可以偷懒的事儿
但看看儿教版中学版的家长,大多都只盯着孩子的表现,忽略了很多真正的培养方向啊
所以就会有好多家庭发现,同样的手段在自家娃身上为啥就推行不下去,或者效果很差。。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家伙,看完我直呼内行。
: 这哪里是“放弃”?这分明是一套精细化、全天候、高强度的“育儿项目管理手册”啊。
: 一会儿要当教育专家,分析什么“最近发展区”;一会儿要当心理咨询师,搞什么“心理韧性”;转头又得是顶级驯兽师,精准投喂“胡萝卜”...
: ...................
--
FROM 111.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