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吧。三部分。
一。
3~6岁是弗洛伊德所谓的俄狄浦斯期。这一时期,男孩会出现所谓恋母情结,具体表现就是有一种要与父亲竞争、争夺母亲的心理动力和外在行为表现。这种动力所带来的心理需求如果能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满足,男孩的心理就会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在心理上能够认同、然后超越父亲;过度满足和过于不满足,都会使男孩的一大部分心理能量固结在这个情结上,也就是形成了心理创伤,会给未来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带来困难。比如,“妈宝男”就属于过度满足。《为何家会伤人》里面,就有很多严重不满足的案例。
拿男孩过于不满足的情况来说,成年后在择偶时,就会想找一个理想的母亲,来补偿性地满足那些童年未获满足的欲望。当他遇到一个跟理想母亲有某些相似点、愿意像理想母亲一样去照顾他的女性时,他会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就是自己想与之结婚的那个人。
然而,那个创伤所反映的是儿时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问题,而妻子根本就不是他的母亲。妻子所给予的这种满足,毕竟是代偿性的,也就从根本上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无法抚平他的创伤。不仅妻子无法真正满足他,现在的父母也同样无法真正满足他,因为时光无法倒流,父母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父母,男子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男孩,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就永远也无法回到当年形成创伤时的那个状态。(那怎样才能化解创伤呢?唯有领悟和修通。)
于是,如果丈夫不能通过成长而有所领悟,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孩子式的愿望,他对于妻子来说就是一个永远无法被真正满足的欲望黑洞。终有一天,妻子会感到无力和厌倦,丈夫也不再认为妻子是那个曾经的理想母亲和梦中情人,离婚就发生了。
****************
二。
关于说你“推理能力不咋地”。
---------
Copy下你在5楼回复3楼的原话:
“要我说这就是贩卖“所谓的狗屁知识”
典型的pua
照着这个逻辑说
离婚的都是因为童年不幸了?
或者说
因为有些人童年幸福
所以他们没离婚?”
---------
你这段话假设了两个命题:
1.离婚的都是因为童年不幸。
2.因为有些人童年幸福,所以他们没离婚。
按你原文的意思,这两个命题是逆否命题,所以是等价命题?我说你在婚姻相关的问题上“推理能力不咋地”,就是基于这一推测。
这两个命题不是逆否命题。最根本的,要做逻辑推理,就必须对讨论的对象做出明确不变的严格界定。1就是1,2就是2,1与非1组成的集合=全集=2与非2组成的集合。离婚与否是可以明确界定的,但幸福是没有明确界定的。幸福,主要是一种关于爱的主观体验。心理学上经常用评分的方法来描述主观感受的程度。假设10分是极端的幸福,0分是极端的不幸福,那7分算幸福还是不幸福呢?
****************
三。
其实我之前的回复也不对,因为这两个命题都不成立,至少是不准确,容易带来各种误解,也反映出很多人对“心理创伤”含义的错误理解。说这个不是要跟你争论个高下什么的,只是为了传播点儿有益的知识。
Copy一下3楼的原话:
“这本书我看过,或者说类似的书看得也不少,
其实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以后的亲密关系就会顺利很多,否则就是潜意识中在找一个爸或者妈,渴望别人来弥补曾经童年时创伤。”
---------
你把3楼的“创伤”替换成了“不幸”。
一般我们说“不幸”,都是指遭遇了比较严重的打击。你把“创伤”替换成了“不幸”,说明你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都误以为只有那些明显的不幸事件才会造成心理创伤。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
任何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对待儿童的方式,都很有可能给儿童造成心理创伤。创伤有严重程度的差别,一个严重的事件可以一次性造成大的创伤,一种不明显的错误对待方式反复作用,也会给儿童造成很多很多小创伤,并累积成比较严重的大创伤。
还有,你也混淆了“不幸”和“不幸福”。
一方面,这与语言的有限性有关。表达的人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接受的人也不太容易准确、完整地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在心里还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理解时,就开始表达了。于是,各种误解和矛盾就很容易发生。
【 在 sunj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你半天不回是公是母
: 我只能当你是公,然后“开怼”了
: 你丫的学点糟粕,就自以为是
: ...................
--
FROM 223.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