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内心的标准相差很大,
而且惯性思维对我们影响很大。
比如我们习惯把换下来的旧手机给老人,把换下来的旧衣服(虽然还很新)给老人,
没有多想老人和我们一样也是平等的人,甚至老人给予我们的要更多,反而他们才应该用新手机,换下来的旧手机给我们。
本帖中的女儿是不是也可能有这些惯性思维。
当她内心预设父亲的房子100%是自己的,那么让继母继续居住,就是自己大方。
她没有想过这个100%的预设可能是偏的。
如果本帖故事中,把继母的角色换成是一个长期的住家保姆,带娃5年,照顾卧病父亲几年,这十来年工资照付,
然后父亲过世后,保姆无牵无挂,乡下房子本不值钱,就让她继续住到终老(使用权)。
就像德华电影《桃姐》那样
如果是这样,我认同是正能量。
但是本帖隐隐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现在和继母的子女走动也拿出来说事,意思是我们城里人愿意跟农村人走动,是看得起他们
【 在 myimmortal 的大作中提到: 】
: m老师,你说的这套标准我没意见,但从这个故事看,绝大多数人是站在自己受益更多的角度来谈正能量,而且会强调对方是自愿这么付出的,没人强迫
: 要求对等付出是我们的理想,但看起来不现实,极少极少有人能做到
:
--
FROM 116.2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