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老师说得挺好的。
即使是 既要又要,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排序。
C老师的排序是孩子情绪稳定、三观正确,然后才是学业(分数)。
我个人赞同这个观点。
和最近段永平的思路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安全感。
然后孩子学业上能进步到什么程度,看他自己的天分、驱动力。
家长不必以自己为衡量标准,觉得自己985,孩子至少得211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话说的,堪称新时代父母的《育儿心经》。道理全都对,每一句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但现实是,道理越是这么讲,父母的焦虑就越是翻倍。以前只是卷分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现在可好,要开始卷“韧性”、“从容”、“好奇心”这些玄学指标了。这玩意儿怎么量化?怎么考核?
: 嘴上说着学历含金量不高了,可真到升学关头,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一把?说白了,这套理论更像是给父母自己喝的鸡汤,用来对冲一下看到孩子糟糕成绩时的心跳过速。
: ...................
--
FROM 180.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