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有表:这明教乃是波斯所传,原本叫做摩尼教,因为教义不能吃荤,又行事诡秘,便流传出了‘食菜事魔’的评语,那个摩字也终于改成了魔字。
与道家、佛家的出世清修不同,这明教的教义却是互救互助,颇有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味道,势力也是非同小可。佛家的来生与道家的修真,其实都是劝人逃避现实矛盾,而明教确实劝人面对现实矛盾,宣称世间永恒的是善神与恶神的斗争,最后走到要在人间建设人间圣土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这里,金庸老爷子是把明教的本源摩尼教和另一个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给搞混了。
琐罗亚斯德教也被称为“祆教”“拜火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贵族出身却离家隐居的琐罗亚斯德创立,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都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建立,琐罗亚斯德教成为国教,迅速兴盛起来。
琐罗亚斯德教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一度受到北魏、南梁政权统治阶层的支持。此后的北齐、北周政权还曾经在主管民族事务和外事活动的鸿胪寺中设置管理祆教祭祀事宜的祀官。到了唐代,朝廷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立祆祠,供西域来的胡商在此祭祀。
琐罗亚斯德教既不是一神教,也不是多神教,而是一种二元神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认为,宇宙的历史就是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不断斗争的历史,最终,善良与光明战胜了邪恶与黑暗,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主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火,因此,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火,将火视为“圣火”
摩尼教也被称为“明教”“光明教”。于公元3世纪由摩尼创立,短时间内,就成为中东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宗教。由于波斯萨珊王朝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极力迫害摩尼教,摩尼教的核心区域逐渐向东迁移到中亚地区。
摩尼教于武周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就被以“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的名义严加禁断。后来,摩尼教传入回鹘,成为回鹘的国教。安史之乱中,回鹘出兵助唐平叛,趁乱将扩张的触角伸向中原地区,摩尼教也借机再度传入中原。
唐武宗会昌年间,为了打击寺院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发动“会昌灭佛”运动,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即基督教)等教派都被严加禁断。此后,摩尼教逐渐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以及白莲教、弥勒教等地下宗教相互融合,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地下宗教,即明教。
摩尼教的教义深受琐罗亚斯德教影响,可以说是脱胎于琐罗亚斯德教,其核心教义是“二宗三际”,“二宗”就是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三际”就是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斗争的三个阶段。最终,善良与光明战胜了邪恶与黑暗。摩尼教的主神是明尊,因此,摩尼教崇拜光明。
这样看来,《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就像是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的“缝合怪”。主神是明尊,高级职位叫光明左使和光明右使,作为地下宗教领导农民起义,这些设定符合摩尼教的特点。而崇拜“圣火”,总教在波斯并且是波斯国教,这些设定则符合琐罗亚斯德教的特点。
我们仔细再读原文。
在《倚天屠龙记》第19章《祸起萧墙破金汤》中,布袋和尚说不得是这样向张无忌介绍明教历史的:
说不得道:“小兄弟,我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光明寺,为我明教的寺院。我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
前面说过,明教是摩尼教,而祆教是琐罗亚斯德教,明教的主神是明尊,而祆教的圣物是圣火。看来,确实是金庸老爷子把摩尼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给搞混了。
明教的教义是惩恶扬善、度化世人,因此如果皇帝昏庸、官员腐败、民不聊生,明教必定会起义造反,与一般的江湖门派渴望称霸,且与朝廷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不同,明教想要建立一个人人都吃得饱、穿得暖的大同社会。因此明教屡屡遭受到朝廷的镇压,而为了躲避官府的围剿,明教中人行事就难免隐秘,故而被江湖中人视为“魔教”。
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到“弥勒佛降世”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凡是走人间天国路子的宗教都不是省油的灯,反而基督教,佛教,道教那些主张天堂,来生,成仙的避世主张的宗教,反而都是官方主推的宗教意识形态,这中间的猫腻细思极恐~
其实不管古今中外,这互救互助的民间结社,最后一定会滚雪球一般的走到极端,明教结社面对官府的欺压,就像美国唐人街的致公堂最初何尝不是为了面对3K党的自保,其实就是《中华英雄》里的猪脚团原型~
这点天主教相对佛教道教更喜欢这么干~正经的教派是官方的还好,最多就是教友们经济生活上互相帮助而已,倒是很多农村挂羊头卖狗肉的邪教,不都是靠这个法子吸引人拜堂口滴~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2.172.*
FROM 112.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