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这活只有诸葛亮敢接
他接了啥啊
刘备生前重要战役都带法正,诸葛亮就一看守大本营的
诸葛亮估计是三国演义作者他爹,赤壁之战周瑜的主意非按他爹头上
--
FROM 124.127.78.*
一个编草鞋的,刘表刘璋哪个不根正苗红
UNCLE这个名号就是用来忽悠刘表的荆州,刘璋的益州,给义子刘封画大饼,忽悠完了该杀都杀
人家刘璋请他过来帮忙打仗,粮食和兵都是人家的,谁能想引狼入室?
养子刘封更是,没啥错,就因为生了个亲儿子,就被杀了。几十年拼杀,换来了啥?
曹操因为亲爹死,刚屠了徐州,打过来了老百姓肯定跑啊。结果UNCLE LIU上去振臂一呼,成了得民心,老百姓一心跟着叔的证据。还要点脸不
【 在 happyxjh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时候的刘皇叔已经名满天下了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4」
--
修改:liangcaowei FROM 124.127.78.*
FROM 124.127.78.*
诸葛亮的故事:
借东风,牛,气象卫星
草船借箭,曹操不会火剑吗?真实情况,孙权坐船去探查,被箭射的船倾斜了,掉了个头平衡了
空城计,脑子正常的会派一队人马
木流牛马,突破了动力学第八定律,牛不解释
舌战群儒,编的
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真的。
--
修改:liangcaowei FROM 124.127.78.*
FROM 124.127.78.*
三国志游戏确实有记载,还成了一种玩法
【 在 wordsword 的大作中提到: 】
: 舌战群儒在三国志有记载啊,孔明早期的最有代表性的差使就是外交官
--
FROM 124.127.78.*
理解力满分。
自己说无恩德以加矣百姓,就是没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你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全文有没有提到百姓两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在 newzzdx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也没错,刘璋父子在益州没给老百姓带来啥好处,刘备一来,无论是百姓还是刘璋手下的官员士族,都得到了很多好处,刘备确实要比刘璋更擅长治理,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有诸葛亮。
:
--
FROM 124.127.78.*
呵呵,纪念什么,纪念自己老爹儿子为蜀汉献出了生命?还是纪念相父仙福同享,寿与天齐?
烧个纸,你知道他心里是开心还是痛苦?当然刘禅的兵在旁边,老百姓可不敢说
官方词是指武侯祠吗?那是刘备的,一千年后的皇帝要君臣一体加的诸葛亮
【 在 newzzdx 的大作中提到: 】
: 虽然全文并无“百姓”二字,然武侯去世回川时,道边即有百姓祭祀,朝廷一开始不准民间祭祀,拦都拦不住,最后也只能顺应民意,建官方祠用于祭祀,此后一千八百年香火鼎盛,老百姓来祭拜者不计其数。
: 不是有那句话嘛,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是不是给百姓带来好处,百姓心中自有明镜。
:
--
修改:liangcaowei FROM 115.171.144.*
FROM 115.171.144.*
你说得对,不过诸葛亮死后,百度上说很多老百姓很开心
我觉得开心可以理解,沉痛哀悼有史料记载吗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以刘备陵寝所在地(惠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南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年在位)诏令刺史傅琰修立先主祠,位置在惠陵东,应是今汉昭烈庙的前身。惠陵旁纪念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位于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西偏南,三者呈倒品字形,各自分立,自成一体。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塑入汉昭烈庙内,实现“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
【 在 newzzdx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懂啊,是昭烈庙迁移到武侯祠,君臣同祀是把昭烈帝加到武侯这边一起祭祀,昭烈庙原来不在武侯祠这边。当然我不是说诸葛亮地位高过刘备,但是在民间谁更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
--
修改:liangcaowei FROM 115.171.144.*
FROM 115.17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