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研究了一会当代文学,王朔大师在哪里啊?你的嘴炮就是京圈影视圈,你有没有别的嘴炮?
作者、创作和作品
新时代作家群体的构成也出现了变化,过去在时期文学中成名的那些作家,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另外两批人。
第一批人是在五十年因为政治或者其他原因而受挫的作家,他们在80年代被称为是“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包括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等人。他们在观念和艺术上,正是80年代所提倡和要挖掘的,因此可以直接融入新时期的潮流中。但他们和仅仅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作家并不一致,这些人50年代以来就和主流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一直抱有弃民的身份意识。
第二批人则是知青的一群人,他们在文革中经历从城市到乡村的落差式变迁,然后在文革后则要面对重新返城的挑战,其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其创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其知识结构和17年文学的作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文革期间通过阅读包括中外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禁书”,其打破了这一界限,获得了融入新时期的文化资源文化筹码。其包括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等人。
但朦胧派诗群虽然大部分也是知青,但不列入知青文学的论题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文革中才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比如冯骥才、刘心武高行健等人。以及80年代中涌现的女性作家群体。
80年代中后期则出现了两批新的群体。一批是年轻作家群体,对复出和知青文学的超越,使他们带来的新的文学面貌,包括莫言、残雪、马原、格非、苏童、余华等等。而第三代诗人写作也开始浮现,有海子、韩东等人。这些作家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整个80年代的文学的特点大概有二。一是沉重紧张的基调,作品中拥挤着无数的问题和观念,拥挤着沉重压抑的情绪,这让轻松愉悦的写作十分少见。二是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意识,当代文学作家在文学比较中受到刺激,普遍期望在不长的时间里走完他人百年走过的道路,因此在不同层面上的艺术探索成为风潮??虽然这可以说是有激情有活力,但也反映出在压力下面临的焦躁情绪。
80年代文学还有潮流化的特征,创作在这十年里通常采用组织运动,掀起潮流,发表宣言的方法进行,批评方也热衷于总结和归纳潮流和类型。这就使得研究者能够方便地对新时期的文学作出潮流性质的描述(也方便考名词解释,我觉得),比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先锋小说等。
【 在 azureoce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早让你去数数国内四大文学奖得主名单里有多少进不了文学史的人了
: 赶紧的吧
: 别就会在这里嘴炮了
: ...................
--
FROM 163.1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