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在创业板上写了一篇《创业年底总结》(
https://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Entrepreneur/651001),
本是信手随笔,不想引来不少朋友共鸣,有发私信的也有加我微信的,还是挺让人感慨的。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一转眼,这2020年又到了年底,我再写一篇今年的年底总结吧,也可能不算是总结,就是写写一些想法,和大家聊聊天。以下想法只是我的个人想法看法,仅供参考。
先说说今年的大体门诊情况吧, 今天春节后紧接着疫情,2月3月4月都没有能营业,5月份开始营业,营业额比预想的要好很多,我了解的情况是北京的大多数门诊都是这样,大家说这是市民被压抑的医疗需求集中消费的结果。 不过6月份由于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缘故,门诊一下子营业额就低下来了, 7月之后都是在慢慢恢复中,比19年同比还是要略差一些。
疫情对门诊开支的影响:不营业的那3个月,房东给我们减免了一个半月的房租,我自己还要负担一个半月租金,3个月一分钱收入没有,还要负担房租、人员的基本工资、物业费等等;
门诊大量消耗的口罩、乳胶手套、帽子、消毒用品价格大幅上涨,口罩就不说了,大家看新闻估计多少有些了解。乳胶手套19年还是26元/盒,现在已经是80元/盒了。
之前还不需要买隔离衣等耗材,现在需要有隔离衣、防护眼镜等耗材,增加了耗材支出,因此总体上的成本支出是大幅度上涨, 但是门诊的价格反而是涨不上来,据我了解的一些同行门诊大家都没有能涨价,大多数是维持价格,为啥?大家普遍反映老百姓的经济能力下滑了,之前对进口矫治器普遍能接受的,现在接受不了了,估计是疫情让大家兜里都没钱了,因此总体来说疫情后大家的利润压力是变大了。
2020年的疫情相信对很多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们口腔医疗行业而言,对我而言,同样是巨大的,我甚至觉得可能50年后200年后,后世的学者会把2020年作为一个时代变迁的分水岭。
于我个人而言, 疫情本身算好事也算坏事。
坏事嘛 ,19年4月1日我刚开始创业, 年底12月份正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疫情来了,几个月不能开业,开业后总体营业额大幅下降,这是坏事。
好事呢,疫情让口腔医疗行业也在分化,目前的民营口腔医疗行业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大资本投资介入的大型连锁口腔医疗机构,一种是牙医个人开业的门诊部、诊所。疫情之后我相信医生个人开业的门诊部、诊所的形势会好起来, 因为大型连锁门诊都是非常依赖市场营销宣传的,营销费用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会增加成本,同时大型连锁门诊的选址一般来说租金都会相对高一些, 这两大笔成本在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下会极大的成为负担, 而医生开业的单体门诊,一般都是靠口碑,对市场营销依赖相对较低,甚至都没有任何营销宣传,门诊的选址也经常会相对偏僻一些, 租金就能降下来, 这两项一比较,对单体门诊来说会好一些。
在这匆匆忙忙的一年中,都有哪些心得教训呢, 我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排名不分先后。
1.心理素质一定得好,疫情刚来1月份的时候, 有同行在朋友圈发文,担心可能政府会禁止口腔机构开业,大家还都开始提心吊胆,过了没几天,政府的文真的就下来了,禁止开业,因为有了之前同行的预警,自己倒不那么意外了, 只是当两周三周过去了还是没有要开禁的意思,自己心理一下子就着急起来。看当时的形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那段时间一宿一宿的睡不着,到了3月中下旬,自己也想开了,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实在不行, 那就把门诊卖掉, 我还继续打工去,和老婆沟通好,欠的债务靠卖房来还,老婆很爽快就同意了,既然最坏的打算有了,那就不去想它了。
自己之前从公立医院离开时曾经遇到过一次比较大的挫折,那次对自己的心理压力并不比这次小,有过那次的经历,这次整体上还好,没有像上次那样一夜白了一半头发。
所以人的成长中的挫折都不是坏事。
2 要坚信自己的想法。之前打工的时候去过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华人集中的地方参加学习部培训,那里学习的时候了解了他们的牙科模样,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牙科发展模式的理解。 我认为以后医疗的主流应该是医生的单体门诊或者合伙门诊,公立医疗机构和大型连锁机构只能是个补充。为啥大型连锁机构只能是补充呢?要做连锁必须得能标准化,北京的任何一家麦当劳出的炸鸡翅味道是一样的,因为它的鸡翅是统一配送的,油是统一配送的,炸的时间、方式、方法等等都是可以 统一的,但是医疗是没法标准化的,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很难按照一个标准模式去套;每个大夫的经验、背景、智商、情商、能力又不一样,很难在两个大夫那里能得到一模一样的医疗服务。不能标准化, 连锁也就失去了意义,又得大量增加营销成本、房租成本、人员流动性高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所以我不看好连锁医疗的未来。但是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 某某连锁齿科获得B轮多少多少钱的投资等等这样的新闻吸引了很多牙医蠢蠢欲动,如果从单纯赚钱的角度上讲或许是可以的, 开多个门诊后赚风投的钱,或者以高价转让赚钱,但是如果从让门诊长期提供稳定的医疗服务的角度上讲,我还是觉得医生的单体门诊或者合伙门诊才是正途。在疫情之前,在行业内究竟哪种模式才是最终发展方向,一直争议不断,也说不清楚哪种论调更占上风,但是在疫情之后,我更相信单体门诊或者合伙门诊逐渐能占主流。
3 能管多少人决定了你能做多大。史书中刘邦韩信对话里的那个“多多益善”的典故在最初的时候我不是特别明白什么意思,直到高中的时候看了一些二战时候的一些军事人物传记,我才开始慢慢理解这个。 这创业一年多,我对这个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一个企业能做多大,真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取决于负责人能管理多少人,有人管个五六个人就开始矛盾不断,流程混乱, 有人管个几百人几千人都还能顺畅清晰, 这绝对是一个区别很大的能力。但是我相信这个能力是可以学习的, 所以也建议还没有开始创业又有以后创业打算的朋友,可以在打工的时候多锻炼下这个能力,如果有机会可以做个团队的leader,哪怕薪水没有多少增加,破事又巨多,这个经历能让你早点学习这个能力,我之前在瑞尔齿科的时候,曾经上面希望我做门诊主任助理,但是当时我觉得薪水没有多少增加,但是又要经常开会,感觉是浪费时间,我就给拒了,现在想想自己当年太天真了。
4 招人要慎重。生活里接触几次的人感觉不错,就高薪挖过来了,但是等真的入职了,了解多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就好比别单凭简单几次见面就对姑娘表白,要多接触一样。招人一定要慎重,不然多交学费。
5 别羡慕别人,就做好自己。我个人不善交际,不喜应酬吃饭,之前开门诊前的时候自己打算也就是做个小门诊,就靠口碑一点点做,慢,钱也不会很多,但毕竟这是自己擅长的吧, 其实看到别的门诊各种营销、各种广告宣传,我也想啊,只是个人性格弄不来那些,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想那些了。 今年疫情一闹,营业额大幅跳水,所谓病急乱投医,自己也尝试了一些网络营销,但是有些话自己说出来都别扭,也分散了自己看病例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也让自己的老客人有些恍惚了,好像我变了一样,很快我就停止了。还是老老实实低头看客人吧,别跟自己性格较劲了,别人热闹也别羡慕,就守住自己就好。好在随诊时间长了,口碑慢慢有了,营业额也在逐渐回升。
6 如果有可能,尽量就按政府的规范要求来。今年由于是疫情,上级卫生局增加了很多新的规范要求,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包括暗访比往年要多很多。 去年刚接手门诊的时候,因为考虑自己不擅长人际活动,不会拉关系,我就尽量都按上级公布的规范来,实在是没精力去应付各种罚单。今年疫情期间就显出了好处了, 每次检查、暗访都没被领导找出问题,相比来说,有位朋友的门诊因为预检分检登记记录不合格被开了罚单,另外一位朋友的门诊因为医疗垃圾处置没有及时转运医疗垃圾被开了罚单。不知道别的行业如何, 至少北京在目前民营医疗行业,是高度监管的,什么都按规范制度来,反而省事。
7 谨慎扩张。这个算是我身边创业故事得出来教训吧。自己一位朋友大概2017年开了一家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经过两年的运营,营收还不错, 2019年就扩大了店面,还开了分店,如果不是2020年的疫情, 可能也没事,结果就赶上了这个疫情,弄得自己很难过。这个事情可能在不同的性格的人身上选择会不同,有人是激进型性格,有人是保守型。谈不上谁对谁错吧。我记得好像网络上有讲日本有家小企业,一直坚持只做螺母,他们的螺母用在高铁上可以长期不松动,但是他们也长期没有扩张去涉及其他行业,我个人是觉得这样挺好。如果要扩张,给自己做好最坏的打算,所谓未雨绸缪。
8 保重自己的身体。
刚刚的12月份我的一位50岁的北京牙齿正畸前辈因病去世,他也是多年前从公立医院离开创业。
50岁的这个年纪,正是医生的黄金年龄,同时对于家庭来说也是担子最重的时候, 这个时候去世,对家里人的打击很大。大家不论创业与否一定保重自己的身体。
先写到这里吧,有别的再补充。
--
修改:hui104 FROM 123.121.163.*
FROM 123.1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