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创]农村孩子上大学,比学专业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和眼界,
正如某杂志《白骨精》是迎合写字楼里的白领阶层一样,这样的文章,基本上是用来迎合那些目前身居高位但是胸中没有货色的阶层。
有时,这人一开口不用说几句话,就能知道对方的底色。
【 在 dogsir 的大作中提到: 】
: 农村孩子上大学,比学专业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和眼界,然 而高校却给不了
: [upload=1][/upload]
:
: ...................
--
FROM 14.131.236.*
你要仔细区分,什么样的思维,看什么眼界,无法笼统一言盖之,这就好比是以前提所谓的“智商”,“情商”一样,很大程度上是上位者捏出的评价标准。
你这一本正经说着假大空话。
【 在 dogsi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何以偏激至此?阁下这是胸中有货,但是受到了胸中没货的人的排挤打压?难道一个人的思维和眼界不是最重要的?技能比这个还重要?
:
:
--
FROM 14.131.236.*
建议你发到青椒版。看看他们都在混高校的,看高校能不能给他们这思维和眼界,看对他们有多大用处。
【 在 dogsir 的大作中提到: 】
: 农村孩子上大学,比学专业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和眼界,然 而高校却给不了
: [upload=1][/upload]
:
: ...................
--
FROM 14.131.236.*
楼主说的所谓眼界思维,以中高层领导为标杆。
这篇一本正经的帖子立足点,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思维和眼界。
【 在 lt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自己的周围,但凡那些靠竞争力生存的单位,拿高薪的中高层领导,有几个还干着具体业务?
: ~~~~~~~~~~~~~~~~~~~~~~~~~~~~~~~~~~~~~~~~~~~~~~~~~~~~~~~~~~~~~~~~~~~~~~~~~~~~~~~~~~~~~~~~~~~~~~
: 这是社会导向的问题,不是教育的问题。
: ...................
--
FROM 14.131.236.*
其实我前面也说了,这不过是上位者捏出来的一个借口,给不同人贴上标签而已。
这随着将来社会阶层的更加固化,会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社会上升通道进一步收窄。
【 在 mengjial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本末倒置了,穷人只能由术入道,直接入道的需要背景和天赋都不错的人,大部分穷人没有背景和天赋,由术入道是唯一正确方式.
: :
--
FROM 14.131.236.*
其实你是在偷换概念。
在现阶段,进入21世纪都20年了,你觉得,现在所谓的专才,会缺乏通识?
你这原文讲的可是把农村孩子,跟眼界和思维对立,这事实上跟梅贻琦谈的是两回事。
另外,梅的话也不一定全正确,老一辈人还是深受传统的文人思想影响,所谓君子不器。这结果就是,一大帮以夸夸其谈为能力的领导,为了缓解他们内心焦虑,时常以此为自我安慰。
【 在 dogsir 的大作中提到: 】
: 梅贻琦是1931年担任校长的。为了纠正上述偏颇,他上任不久就告诫学生:“有人认为学文学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这是本校对于全部课程的一种主张,盼望大家特别注意的。”
: 第二年,他在开学典礼上以“教授的责任”为题发表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委婉地批评了有些学生热衷于开会、宣传之后,又诚恳地指出:“凡一校精神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吾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联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
: 到了1941年,为庆祝清华建校三十周年,梅校长又在《大学一解》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主张。文章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再加上学校课程太多,学生压力太大,学校生活不利于人格修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篇文章中,梅还反复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古训,并反驳了“大学期间应为通专并重”的折衷主张。他说,大学教育之所以“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是出于以下一些考虑:第一,生活大于事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事业的准备;第三,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第四,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这一点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基于以上理由,他提出专才教育,必须改革;通专并重,“窒碍难行”;“通重于专”,方为上策。难怪有人要说,这篇文章既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对当局“目光短浅”(朱自清语)的教育方针的公开发难。
--
FROM 14.131.236.*
这种鸡汤文如果还相信,那才是教育的失败。
【 在 bdsmth 的大作中提到: 】
: 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理查德曾经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毕业以后,居然拥有了某种专业的技能和知识,那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
: 在耶鲁人眼中,比起某一样专业的技能,他们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能让他们出色地胜任绝大多数职位。
: ...................
--
FROM 113.46.190.*
楼主可能还意识不到一条:
在一个环境内,你不可能同时有机会,既能在专业技能上有优势,又要在眼界,思维上有优势,除非你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
一是个人能力问题,毕竟精力有限,二是单位不可能给某一个人太多的机会,否则怎么平衡?
不要尽想好事,没那么多机会的.
【 在 dogsir 的大作中提到: 】
: 越来越三产化的国家,除了写代码等高科技的手艺,其他的手艺都没有蛮多门槛了,一样所谓的技术,根本不足以保证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何况文科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技能。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去多个企业,去干多个岗位,甚至进入多个行业,没有任何一项技能能让你在所有行业都吃得香,只有智慧、思维、眼界等,才能打通所有行业,保证一个人可以胜任多种工作或行业,这才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这个认识难道是错的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砸?表示一头雾水。
--
FROM 123.178.166.*
发现我之前说的,是对象错了。
其实在你的概念中,所谓的“硬技术”可能也跟我们认为的有点不一样。
我跟你这么说吧,我是见过那些在什么研究所的总,副总之类的,谈一些泛泛的话题有条理,但是要真动手做出什么,那就水了。--- 这就是我之前跟你说的,在一家单位,除非你很有优势,否则不可能让你既能专长技术,还能给你一个领导职位。你要想想,这你一旦飞天了,其他人怎么办?
当然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每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是在台上夸夸其谈了,那就很少有时间钻研专业了,甚至有时还要违心说一些有违专业原则的话,这是很不爽的。
你在这里谈的是职高职中的“硬技术”,“软技术”,我说怎么觉得很不对味呢。
【 在 dogsi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或许这是个办法。根源在于高职中职教的不是硬技术,文科专业一大堆,又把这些专业当硬技术教,结果学生学了等于白学,思维见识也没提高,出去也就是瞎找工作。真学点安身立命的硬技术,那当然好。
:
--
修改:preposition FROM 223.20.163.*
FROM 223.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