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总结能力太强了
【 在 NUAASEU 的大作中提到: 】
: zz特快看到的
北京上海地区存在大量既享受高考红利,又不承认存在高考红利的学生和家长,若与之讨论(能理性讨论的人凤毛麟角),其思路基本如下:
一、精英论
即“北京汇聚了全国的人才精英,很多考二代,因此竞争压力非常大”
该理论常被用来立论两点:
1. “北京理应得到更多录取名额”
2. “北京高考是top选手的竞争”
针对1,一个更好的措施是,给全国父母拥有211/985学历的考生加分。大家立马会发觉其荒唐性。
针对2,同样是“父母优秀则子女优秀”的逻辑错误,依照此逻辑,北京户籍父母文盲子女vs河南户籍父母清华子女,到底哪个更优秀呢?为何要以户籍分配录取名额呢?统计父母学历,做到因人而异而不是因省而异,不是很简单吗?
二、困难叠加论
即“北京的稀缺教育资源集中在海淀东西城,普通北京考生要上人大附付出的努力不是外地能想象的/普通中学要上清北非常难”
该理论将一名北京学生从小升初、中考及高考的难度叠加起来,与高考大省的高考难度进行对比,仿佛湖南学生想要进入雅礼中学很简单,也完全没有注意到衡水中学横扫全省清北90%,将其他地区同样存在的中考筛选、学区房、优质资源集中统统抹杀。
三、施暴者论
即“北京高考确实容易,你为什么不去争取北京户口”
该理论值得肯定的是其潜在台词承认了北京存在高考红利,然而其逻辑是“你应当努力成为施暴者,而不是阻止压迫发生”
其不批判畸形状态的产生,而是反问为何不从之如流?比如,你被土匪抢劫了,他会反问你“为何不上山一起当土匪?”
四、 碰一碰论
即“北京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全国统一考试会让其他地区考生无985可上”
该理论我个人非常欣赏,“不要逼逼赖赖,不服我们碰一碰”,虽然属于不承认北京高考红利人群,但属于可以团结的力量,傻的有点可爱
五、 700分论
即“北京今时不同往日,700分以上者大有人在,比高考大省不少”
该理论站在“北京使用北京卷,高考大省通常为全国卷一”的状态下,很难有理性讨论价值,极易引发矛盾,相当于隔着河骂街,但是想过来的没有船,有船的不过河,打不了架。
六、 沉没成本论
即“我为子女努力才获得了北京户口加持,不能牺牲我的利益”
该理论难能可贵的是,同样承认了北京存在高考红利,属于典型的屁股脑袋关系。在个人利益与正义之间做选择,这是很难的,我个人尊重其态度,但深感其“朝为鱼肉,暮为刀俎”,反手捍卫畸形政策,形成世世代代压迫存在的力量,真是唏嘘。
七、 local照顾论
即“各省高校都有在本地大规模招生的政策,北京只是211/985比较多”
该理论又是一个承认高考红利的理论,先赞后评。对于大行其道的local照顾认为存在即合理,一个状态只要时间够长,覆盖范围够广,就是正确的。而北京与浙江 上海不同在于,在众多985/211之外,还拥有全国制霸的清华北大,着实耀眼,但罔顾自身国家属性的光环,与一众宵小同样谄媚结好裙边之人。
八、 贡献论
即“各省高校是本地区人民贡献最大建设出来的,理应获得回馈”
该理论与七一脉相承,否定了优秀高校几乎都是教育部直属,财政部 自然科学基金 这些国家机构的作用;同时参加高考人员几乎都是对社会暂时没有贡献可言的未成年人,贡献具有可继承性吗?若论贡献,北京没有低保户吗?为何同样享受高考红利?为何外地纳税人员子女不能享受?同样,因人而异不好吗?
九、 国情在此论
即“全国统一录取不可行,会让西部教育落后地区无学可上,贫者愈贫”
该理论其悲天悯人、团结兄弟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笔者输了。
十、 判卷过松论
即“高考大省高分多是由于不同地区判卷尺度不一,部分地区太松导致”
该理论一般用于指责2001年之前,北京使用全国卷一时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份的状况,与前面的700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此,我只觉得北京考试院这些年真的很累,遮羞布虽重要,但其操作骚不可闻。
十一、 优越论
该理论内容较杂,如“地段人口不配上学”“外地穷笔还谈公平?”
这种本质就是为了疯狂输出优越感,与阿Q精神有点像,急需精神立足点支持自己不至于倒下。在这种交锋中,望诸位千万不能落入其中圈套反向输出优越感,如同与泼妇骂街,只可静观,不可下场,否则同样是臭不可当。
如有新型理论,以后再做补充。
北京高考是难是易,各花入各眼,很恰当的比喻是:
北京人民认为自己是米里找虫,怎么能说我们容易?
高考大省则是瀚海捞针,看你北京人民怎么不是容易?
我们从不关心屁股后面的人,眼睛只盯着前面的,又好像白领们天天谈中年危机,工地民工大叔们抹抹头上的汗,”去NM的中年危机“
--
FROM 222.24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