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问题会让你震惊?
【 在 punkdrew 的大作中提到: 】
: 幼儿园强制家长给孩子买万圣节套装,本人从来不过洋节,情人节都忘记买礼物那种,这次给孩子买女巫套装也是逛盒马碰见恰好有才想起来,要不然孩子肯定又要记恨我那种。
: 送孩子去了幼儿园,发现小孩们早已群魔乱舞,我有点厌倦这种肤浅的外来文化,草草给媳妇拍了现场照片,完成任务,就上班去了。
: 下班后,孩子带着意犹未尽的“过节”喜庆,过来骚扰我,问了许多让我感到惊措的问题,比如所“什么是鬼魂”、“什么是灵异”、甚至还有“什么是死亡”,我有些恼火,这些幼儿园老师,TMD玩玩也就算了,连这个也要灌输给孩子,让我怎么解释?!
: 但是闺女居然开始给我讲解起来,老师说“死亡,就是再也见不到的人,他们永远离开了我们,让我想起了太太(笔者老婆的姥姥的当地称谓,之前很喜欢闺女,闺女居然对她还有印象...)”,“鬼魂也不可怕,因为这不是真的”,“灵异就更不可怕了,因为都是我们太想念他们了,幻想他们会来看我...”
: 万圣节,一个表面肤浅的洋节,但是让我有了新的认知,传统文化中,我们对应的应该是清明节和中元节,但是我从小到18岁吧,就没有参与这些节日的任何印象,因为家里根本就不带我过这个节,家长偶尔去烧纸,也断然不会带着我去,想想这个场景,夜里在街头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烧纸,用户场景太可怕哦了,确实不适合小朋友。没有了应用场景,当然就没有了价值传承,也就造成了小孩对于死亡观没有正确认知,直到家里有长辈突然离去,孩子可能都是懵逼的状态,因为他确实什么都不懂。
: 反过来看看万圣节的处理,鬼怪装扮激活了小孩模仿鬼神的兴趣,“不给糖就捣蛋”提升了街区和邻里对于节日的整体参与感,能够让孩子自然地参与进去,同时也给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发问的可能,也就有了成年人向孩子灌输死亡观或者文化价值的阶梯。
: 我相信很多家长会比较厌倦幼儿园过早给孩子们灌输死亡观这种东西,但是想想之前去看寻梦环游记,这个片子是个动画片啊,孩子就是最主流的客户群,当时我还没有孩子,但是电影院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的同时,也确实补上了重要的一课,这一课其实是家长应该在这个年龄段就上过得吧
: “洋节泛滥”是过去20年的热门词汇,但是万圣节这个东西,经历了这一次孩子的蜕变和成长,我觉得也许真的是对于过于严肃的传统节日的有力补充。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1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