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借插图事件,再次希望高层看到教育部里可能有内鬼
有人问的问题对
你招聘
是去清北呢
还是去三本啊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则认为完全相反,几十年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素质非常一般,只是做题还不错的劳动者,高分低能的很多,这也是很多老板觉得大学生书呆子不好用的原因之一,为何社会强调能力比学历更重要,也是太多能力学历不匹配的结果
--
FROM 219.236.112.36
看来你不懂
有的投标
人家要看你所有员工学历的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具体干啥了,核心研发招清北,政府关系,跑项目可能三本也不赖
--
FROM 219.236.112.36
随你说啊
你都是三本,你看能中标吗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刚中一标,里面列上了一堆学历高的不假,然而实际干活的却并不都是,甚至大多数都是各部门凑的,别把投标当真了,你跟业主关系还是最重要,否则标书都是清北博士也没用呀
--
FROM 219.236.112.36
你以为如何发现于敏的?
不就是他考100吗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量的小学初中毕业的民工都是什么教育体系出来的?其实这是改开和WTO的功劳,应试教育确实也有功,这我并没否认,但是这模式不适合未来了,所以教育才会调整,要不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卡脖子的技术,靠做题解决不了,得靠创新
--
FROM 219.236.112.36
肯定得有
你不能全三本啊
就像一个团队,你总得有孙悟空啊
都是沙僧不行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硕博可能你连项目机会都没有,也挺讽刺的。你看华为都是清北,985的吗?
--
FROM 219.236.112.36
随你咋说了啊
这个例子说明,应试可以发现人才,还是非一般的人才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很容易陷入这个…
: 轶事证据谬误
: 你试图用传闻故事、个人经验等等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 ...................
--
FROM 219.236.112.36
随你咋说了啊
你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了
你什么岗位招三本?
链家一个中介,好像要求都比三本高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稻草人谬误
: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对方。
: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种行为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粉饰自己的观点。
: ...................
--
FROM 219.236.112.36
随你啊
事实不是这样啊
哪国都是考试啊
不考试没人学,这是事实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并不否认,我当然同意了,问题是应试发现人才的同时,还会培养很多只会做题的庸才,这个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吧?并且实际副作用可能比已知的更大,应试解决发展初期人才有无的问题,而现在是要高质量人才,更大群体规模的复合人才了。光会考试做题,只会数理化不好使了,我
: 钦飧龉鄣恪
--
FROM 219.236.112.36
随你啊
我就知道
人家中介都不要三本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一定要招三本,而是三本能干的为何要清北,有钱没处花?花钱装门面?建议你看看最近公布履历的一些新官员,75年以后的,多少第一学历见不了光的,国家难道真的没有985官员可用了吗?唯学历论已经不流行了
--
FROM 219.236.112.36
什么叫我偷换概念
不是你先提应试教育的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偷换概念成不考试了?不是不排名吗?中考高考不都还考吗?
--
FROM 219.236.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