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现代汉语只有100来年历史
胡扯,宋代的白话文资料就很多,可以找来看看是如何跟现代白话接近的。文言文是先秦的口语形成的,但文字记录是个非常昂贵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先秦口语也不可能用来书面记录,而是要缩减。白话文记录,必须是成本大大降低以后的事。因此,白话文自古就有,有些人想象的所谓语言颠覆性变迁,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新文化运动以来所谓白话文有个趋势是西语翻译导致的翻译腔,这个流毒从开始就被一些人指出批判,不像正常人话,所以这种东西确实兴起过但后来越来越式微。
另一个话题,一些西语比如英语,反而是仅仅几百年前的口语和书面语,现代人根本就不懂……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五四算起
: 五四精英们兴白话废文言
: 到现在才100来年
: ...................
--
FROM 222.131.246.*
所谓来自日语的词汇,根本就是胡扯,基本词汇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首先出现在汉语典籍的。早就被辟谣无数次了。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五四算起
: 五四精英们兴白话废文言
: 到现在才100来年
: ...................
--
FROM 222.131.246.*
三国演义本身在出现时的当年,就是半文半白的,跟现在的观感毫无二致。
【 在 thre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朝的三国演义算不算现代汉语?
--
FROM 222.131.246.*
不是,宋代的白话资料就有,三国演义当时就是半文半白。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白话
--
FROM 222.131.246.*
简体字形比相应繁体字出现时间更早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是多数情况。
这里要说一点,出现的时间是看文献和出土实物。很多更古的实物,其实有一个问题,相应繁体只是没证据,没有实物,但不一定没有。这跟文字记录材质有关。甲骨文就是例子,甲骨文因材质而保存,相应金文因材质是硬通货(中国是长期铜本位),所以留存较少,甲骨文其实是简化字,俗体字,因为刻在甲骨上困难,选择比划简明的,这是一个因素。相应金文就会有复杂一些的情况。隶书代替小篆也是这样,秦代文书庞杂,都用复杂的小篆显然不现实,因此社会低层通行隶书反而成为以后的正体。这是题外话。
【 在 CCERCCUS 的大作中提到: 】
: 简体字历史更短
--
FROM 222.131.246.*
有的,我以前在历史版贴过。只是不是小说,是北宋时期汴梁的一些日常记载,根本发音和俗语用法和现今河南话极为相似。当时贴出来也只是说明发音的传承,根本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出现什么断层,这跟本帖主题不尽相同。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代白话文是很多
: 流传到今天
: 我们能看到的有多少
: ...................
--
FROM 222.131.246.*
可能是愚民吧。清代确定的正体字(基本上就是现在繁体字),通常就是同一个字,选择各种异体字中最复杂的。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舍易求难,为何?
:
: #发自zSMTH@Honor 10
--
FROM 222.131.246.*
我说的又不是话本。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的不说
: 没找过
: 就找过宋话本
: ...................
--
FROM 222.131.246.*
真是伸手党……
比如这个: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妳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肐胝儿也。”(应为开封地区方言,大意为: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老茧。)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
再如:
《说郛》记载一件事:北宋开封有个女人,他丈夫从军,家里有个孩子叫窟赖儿,她花钱让一秀才给丈夫写信时,对秀才说:“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忔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托底物事”。
因此,北宋时期白花记载还是有的,无论语音和基本表达,都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有颠覆性差异。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到底是啥
: 说出来呀
: 等这么半天了都
--
FROM 222.131.246.*
所谓古音基本上都是没有依据的猜测,根据韵部猜测发音类似的字,但没有具体发音的证据,发音不只是韵部,所谓秦汉音,唐宋音等基本都连瞎扯都算不上,瞎扯也要编一个不是?编都编不出来……根据白话记载来看,很多方言现象古已有之,官话雅言系统是相对稳定演化的,不存在什么以想象为基础的颠覆性断层。为什么北宋官话与现在河南方言发音等联系的研究较多,结论较为明确,就是因为北宋的白话记载资料较多,甚至南宋时期杭州地区白话因地域周边是其他方言,而有所变化,发音有所变化而不如南渡之初标准,都有明确记载。因此,还是少凭空猜测演绎,多以文献证据客观研究为好。
【 在 mj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汉语是要分期的
: 不是简单说宋代颠覆性变化什么的
: 上古到中古,中古到近代
: ...................
--
FROM 1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