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得细说一下了。
你要知道,时代的变迁,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从当初的年代,那些县志,本地历史基本上是掌握在极少一部分人手中,说白了,也就是那些人才有这渠道去看县志,当地的历史名人记录,因此他们拿这些是当做“我是文化人”的依仗。
现在是信息社会,上面的那些所谓的“知识”,其实初中生在网吧,都能给查出来,这根本就无法成为“文化人”的自信来源。当然,这不可能是系统地梳理,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说不定初中生在某个知识点上的了解,比老文化人还要多,这就造成了这所谓“文化”的没落,至少是不会有人拿这当“文化”了。
【 在 foreverdh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工作原因,接触了全国很多十八线县或市的文化人(这里仅说十八线城市)
: 整体感受有两点,一些老的文化专家,还是真的非常有文化的,至少对本地的历史、人文、名人、典故,真的是倒背如流
: 但一些80后的文化专家,感觉要么就是字写得不错,会画画,也自己做诗,但我工作原因接触了太多北大中文等之类的同学同事,我自己专业和绘画相关,我发现这些年轻专家们,字吧写得确实不差,但特色也没有,我工作原因经常会参考博物馆文史馆,确实差距还比较大
: ...................
--
FROM 114.25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