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不明白学生背古文的意义
有用。人生许多场景,别人两句应景的诗词把意境、心情表达得通透淋漓,你还在那儿记流水账+“我好+形容词”收尾呢。真不一样。
【 在 longlong4036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文,古诗,没啥实用价值,已经是像书法一样成为少数人把玩的东西了,应该改成选修课
--
FROM 117.107.176.*
该。
但是,书法是依赖工具以及环境的,不能随时随地兴致来了就写。而古诗文则是可以兴致来了就可以吟诵的。这是二者的区别。书法因为有这个限制,所以部分人去学是没问题的。而古诗文因为更通用更随性,在义务教育里加入,毫无问题,对于提升全民的文化都有好处。
以“自己”有没有用来要求砍掉这个砍掉那个,其实是很短视的。这跟“我用不着英语”就要求不要学英语,本质上是一样的。照这种逻辑,氧化还原反应,谁用得着?法拉第、楞次那些掰手指头判断磁力线方向的,几个人用得着?解析几何,几个人生活用得着?……都别学了呗?一刀一刀下去,直接六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就搬砖去呗。想什么呢?你指着一屋子有各种可能性的中小学生,你就说这个没用那个没用?说小了,是阶层固化提前。说大了,和教育系统里某些两面人可能有相同目的。
【 在 longlong4036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祖宗留下的书法也有用,你觉得该不该学
: :
--
FROM 117.107.176.*
你甭给我下套。这些语言对我们来说都是工具,跟古诗文这些文化载体意义完全不一样。你后边说的几种外语,应用并不如英语广泛,需要时再作为二外学完全来得及。注意,我说的是“二外”,因为有英语的必修,中国学生普遍掌握了学习一门外语的方法,所以学起二外来才快。如果把英语必修也砍掉,啥外语没学过就去学那些什么法语意大利语等等,那就没那么容易了。同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一些古文(那些都是很浅显易懂的),也是学习古文的基础,将来有需要的时候,再深造即可。
背几篇古文就嫌累了?就觉得没用了?从系统设计或者说做事情的角度来说,适当增加冗余性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这世界并不是都那么确定的。啥玩意儿都想付出刚刚好?呵呵,那也意味着你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你家的米面粮油是不是只有一周的用量?不是吧?你家电卡里是不是只充10块钱?也不是吧?你赶火车是不是踩着三分钟的线检票的?提前去岂不是浪费、没用?……你不想让你孩子学,可以不学啊,只学你认为TA将来有用的即可。万一TA将来上个考古专业,你看他古文底子差,哭不哭?或者他未来的老板将来在某个场景说了句应景的诗词,你孩子理解不了,说出些焚琴煮鹤的话,那也,,,挺有意思的哈。即便是自己业余看看历史,能读原文也比读别人嚼过的加过各种作料的要好吧。
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想用极致的确定性去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那会有无尽的lessons等着你去learn。
【 在 longlong4036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学生英语是必修课,可是法语,意大利语,甚至塞尔维亚语,都用得着,你为什么不去学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语文课时摆在那儿,你不学古文,你觉得那些时间你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吗?
而且,咱们应该都是过来人,你应该明白,学习这东西,投入产出真不是像工厂流水线那样可以简单地用时间一个参数来衡量的。上学时,只有学渣和他们的家长才会天天说晚上学到了几点几点。老祖宗一直强调“君子不器”“我身不器”,看来你是“不明白”的。你把你孩子当成个大水缸、大罐子(或者其他什么容器,whatever),那你的孩子就只会是一个大水缸、大罐子而已。“我可以腾出时间来学别的”,它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现实更可能是:不想学、学不明白的我不学了,我想学的还是学不明白。腾出来的时间,多刷了一会儿手机,多玩了一会儿游戏,也就过去了。
我上边其实已经强调过了,再总结一遍:
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你知道哪个将来在菜市场为一块钱跟买菜的骂街,哪个将来在国际场合和洋人“骂街”?过早地用“有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这些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是对他们未来的不负责任。甚至,可能把阶层固化提前到义务教育阶段。
2、从系统设计来说,适当增加冗余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这是抵消不确定性的一个方法。从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说,也需要学生群体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冗余,而不是追求刚刚好。面对充满不确定的世界,追求极致确定性的投入,这从思想根子上就错了。(说实话,我又想起了某市2年前的“五度”。。。)
【 在 longlong4036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只能去学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古诗词现在看来就没那么实用,假如你对某些不那么实用的东西很感兴趣而去学,那另说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