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熟人社会解构的时代,社交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并存就可以了,比如熟人拿号和拿钱挂特需号都挺好,多通道不就完了。可怕的是没有别的路可走。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陌生人之间,有金钱和服务的交换,有不法侵害与少量公共法律保护的斗争,有客气和寒暄的『温暖』。
: 还是希望回到熟人社会,起码加深了解加强联系,可是有什么措施吗?
: 发达地区4v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这会儿盼着网敌发言了。
--
FROM 120.245.123.*
我不觉得,熟人拿号是典型的熟人社交,熟人社交说白了就是彼此以手中的资源互换,如果认为熟人拿号不对,那么社会上大量的熟人社交都是侵占资源和有违公平。好比人做为老师能不能给朋友的小孩补课。自招考试是否应当全程公示且公开试卷。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熟人拿号这是隐形腐败和轻微违法,这个例子不好。
--
FROM 120.245.123.*
那是因为人潜意识里把号理解成了医疗资源,其实看病的还是识医术支撑起来的那个人,挂号票真正有价值的也是背后的那个人,跟老师是一回事。同时医生和老师也都是典型的需要借助于工作平台才得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平台客观提供了大量的病案和学生让他们可以持续精进钻研,所以知名院校的医生和老师才得以实现。。。
如果你觉得熟人看病不算,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理解的熟人社交是什么层面的交换?
我要蒸馒头缺酵母粉,我不去商店买而是敲隔壁家门的拿我家的一棵大白菜换了对方的一包酵母粉,这才叫熟人社交么?怎么可能。
事实上熟人社交交换的普遍就是公共资源,我帮你的孩子介绍工作,你帮我的父母安排就医,这是普遍存在的熟人社交。之所以要通过熟人社交,是因为相比较纯卷他们至少在机会的获得上是有收益的。
结果上看熟人社交必然有违社会公平,但事实上又必然客观存在,所以就普遍具有一定的可容忍度,这种容忍不能过分,过分了就可怕了。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挂号拿号是工作,号源是公共资源,有纪律。
: 熟人资源互换,应该是自由的,别拿公共的资源来换。
--
FROM 120.245.123.*
那我感觉你对这个社会的灰色认知有一点缺乏,比如你说的这俩完全属于正常往来,甚至还不如同事之间的我今天忘了带饭卡而你不吃午饭从而我拿你的饭卡吃了一顿公司午餐涉及到的实际利益来的多,更不用说还有偶尔发生的你不吃午饭于是我领了个客人刷了一次你的饭卡这种。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灰色区域,也做不到黑白分明。但是我举个例子,熟人可以在个人范围内互换资源,比如医生可以业余跟朋友聊聊提供建议,比如没酵母粉了敲门要点不能敲商店的门。
--
FROM 120.245.123.*
做为局外人肯定是都不喜欢公共资源被他人私相授受,就类似于他们凭关系拿走一个专家号,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挂特需的概率随之上升,尤其考虑到还有挂不起特需的情况,自然就觉得不公平。
很多人对于各种不公平的怨念其实也是源于那个概率上升背后的相应难度增加,从而认为被挤压空间,事实上就是被挤压了。
对咱们普通过日子来说,人生无外乎升学、就业、看病这么些事,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怨念自然也就集中在这里,熟人社交自然也集中在这些事上。当然了还有一些追求更高的,比如质疑演唱会门票销售不公平啥的,其实也同样涉及私相授受,我认识你,我给你留张票。
资源公平一点上,大城市肯定是好的,比小地方好很多,不过灰色还是存在,说到底资源只要有限,人情必然存在。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喜欢公共领域里的交换,我跑到大城市来就是赞美这不需要关系的环境,要是跟县城一样,那太可怕了。
--
FROM 120.245.123.*
对,熟人社会说白了就是小团体型的利益互换,而且普遍是公共资源这个层面上的利益互换。体制内光圈的源头之一是他们手里有各种隐形的社交资源,并不需要多么位高权重。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是我说的
: 熟人社会的本质是小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抗整个社会的秩序
:
--
FROM 120.24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