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我们学校的老教授大部分晚景凄凉
失能后都凄凉。北大那个教授最近到处参加节目写文章讲照护老母亲的事,结论就是不但老人凄凉,连累教授和他哥也凄凉。
【 在 metaers 的大作中提到: 】
: 儿女都出国了,一年能看一两趟算多的。
: 老年失能以后,过的很可怜,学生来看一下都要流泪。
: 年轻时候也是人中龙凤,老了也不缺钱,就是很凄凉
--
FROM 117.129.88.*
丧失意识的最佳归宿就是安乐死。连自己都不认识了,维持物理生命就是折磨自己和他人。
【 在 tubo20222 的大作中提到: 】
: 儿女出不出国,如果人老了,失能了,都可怜。我家亲戚老人,没病时,对自己的身材管理和身体素质都要求很高,自律性也特别好,但是天算不如人算,得了类似老年痴呆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几年内,缓慢地变得不能说话,最后思维也退化了,每天晚上都要起来4、5次,关键他由于是神经退行,腿脚还不好,必须得有人一直看着他,他半夜起来别人就得跟着起,看着他怕他摔了。他的配偶子女都是很好的人,但是最后两年大家都伺候得很绝望,说句不好听的,配偶子女都伺候烦了,请了保姆,保姆也是吃苦耐劳型的,伺候得比较尽心尽力,但是坚持了不到1年,也受不了了,比较每天晚上起4、5次这种,真坚持不了。所以老人如果真的能一直基本自理,然后等岁数大了,睡梦里走,或者一直自理,病了耗不了几天就能走这种,都属于有福的。不但自己有福,子女也有福。
:
--
FROM 117.129.88.*
可以提供不同标准的安乐死套餐,个人选择满足哪些情况就上路。比如大小便不能自理,记不得上午的事情,认不出子女和伴侣,说不出自己是谁,等等。
发现大家对安乐死思考的比较少,认识有很大偏差。安乐死并不是其它人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应该去死,也不是设置一个标准,有人达到就应该去死。而是设立一个公认的最高原则,希望去死的人只有符合这个原则,才可以得到辅助死亡的服务。在原则的框架内,想死的人可以得到帮助,包括通过医学心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专业建议,来规划自己自主死亡的最佳时机,满足尊严和安宁的需要。
【 在 shixiangyun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很多人丧失意识是个渐进过程
: 啥时候死合适?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7.129.88.*
现在合法的国家都是经过社会各界长期讨论和博弈,最后以法规的形式确定的程序,内容就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标准。比如癌症患者要符合什么条件,99岁健康老人活够了让不让死,40岁失能一天不如一天让不让死,15岁开始抑郁症30岁没治好紫砂8次的让不让去死,等等。任何人符合条件交钱就可以。再说一遍,安乐死是需要自主选择的公共服务,每个人可以自己判断自己负责,不存在公信力问题。
【 在 vv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逗了,哪里来的套餐,凭什么有套餐,又哪里来的公认选择,即使在安乐合法的国家,大多数人也根本就没有机会选择,更不用说在如今所有国家都面临公信力缺失。
:
--
FROM 117.1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