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我们学校的老教授大部分晚景凄凉
不是教授们特别愿意把孩子送出国,是教授们更加有条件筹划考虑子女的求学之路,以及我们国家经历过年代级别的出国浪潮。
【 在 zgqb2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像有个现象,教授们特别愿意把孩子送出国。
--
FROM 120.245.123.*
别逗了,哪里来的套餐,凭什么有套餐,又哪里来的公认选择,即使在安乐合法的国家,大多数人也根本就没有机会选择,更不用说在如今所有国家都面临公信力缺失。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提供不同标准的安乐死套餐,个人选择满足哪些情况就上路。比如大小便不能自理,记不得上午的事情,认不出子女和伴侣,说不出自己是谁,等等。
: 发现大家对安乐死思考的比较少,认识有很大偏差。安乐死并不是其它人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应该去死,也不是设置一个标准,有人达到就应该去死。而是设立一个公认的最高原则,希望去死的人只有符合这个原则,才可以得到辅助死亡的服务。在原则的框架内,想死的人可以得到帮助,包括通过医学心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专业建议,来规划自己自主死亡的最佳时机,满足尊严和安宁的需要。
--
FROM 120.245.123.*
一个礼拜去一次,也就是去看一眼吧,离尽孝太远了,当然了作为外人,很不容易了。。
【 在 yzjb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有个老师,一直照顾他的导师,每个月去1-4次,堪比尽孝。那个导师的女儿嫁了老外,几年也不回来一回
--
FROM 120.245.123.*
是,外人很不容易了,不过一个礼拜确实干不了啥,有段时间我每个礼拜回一次家看我娘,也就是能干干家里的活以及买买东西给准备点一个礼拜吃的啥的,有些东西还没办法真给准备一个礼拜的。。只能说人老了是挺可怜的,有些人老了只是活着。。
【 在 yzjba 的大作中提到: 】
: 亲生的一周也未必能去一次,不止看一眼,会帮忙采买各种需要的东西,老人家已经不下楼了
--
FROM 120.24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