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家版懂礼数的多,说说老家的人情往来
知道的。
问的话。。。解释就是“孙子是隔辈人了”,也就是B的儿子是A的亲侄子,A的孙子是B的侄孙子,亲侄子比侄孙子亲,感觉这是牵强附会内含小九九,我不会这么干,要么说开了不用给来给去,要么就给一样就完了。
【 在 vv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那B知道人家给了他两百不?
--
FROM 117.129.67.*
家乡的人情世故都是父母替我了,小地青老家亲戚就不认识几个,所以也是了解以后才知道有这么复杂。
我之前的认知是和上面vv说的差不多,不管对方或者我家什么事儿,都是去还人情和送往来的,承接上一次就完了,简单明了,反正就我知道的好些误会或者矛盾就是因为各种分类和不同认知来的,有时候也不光是钱还有脸面问题吧。
【 在 Wed 的大作中提到: 】
: 分人、分事
: 分人的话,家人第一层次,老铁或闺蜜第二层次,亲戚第三层次
: 分事的话,出生、身故、结婚第一层次,满月、百日宴、周岁、整十寿宴第二层次,其他第三层次
: ...................
--
FROM 117.129.67.*
那有啥,只要这次三大爷拿过来2000,不管下次办啥事儿二大爷家肯定是至少2000回去呀,是不是这样更简单?
【 在 sani 的大作中提到: 】
: 二大爷儿媳没道理
: 他们结婚,人家肯定出了xxxx的
: 人家结婚,他们是还回去2000
: ...................
--
FROM 117.129.67.*
O(∩_∩)O哈哈~,这个小时候就遇到过,不过不是你说的这样,是2孩家给4孩家每个孩子100,然后4孩家后给的也是对方每个孩子100,2孩家因为这个两家1,2年不说话呢。
你说的情况我倒觉得凑凑合合,说得通,基本是平的就行了,264弄成每个孩子132,也是很奇怪。
这些习俗最原始纯真的想法是“自己不能吃亏”,如果改成“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就没那么多屁事儿了。
回去多听几次这样的破事儿,就会直接打击回家过春节的积极性。
【 在 san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给你说一个特别特别就是我身边儿的事儿吧,这家两个孩子,那家4个孩子。
:
: 两个孩子的给了4个孩子的,一人66,66*4=264
: ...................
--
修改:liangshanbo FROM 117.129.67.*
FROM 117.1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