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 438 公交仅 3 人!北京公交改革早该 “掀桌子” 了,别让公共资源烂在原地
今早堵在北四环早高峰,偶遇曾经火到挤不上的 438 路公交 —— 偌大的车身晃悠悠开在主路,从头到尾数下来,连司机师傅在内总共 3 个人!这哪是公共交通,分明是顶着 “公交” 名头的移动空壳子,烧着油、占着路、耗着财政补贴,纯属对公共资源的粗暴浪费!
谁还记得几年前 438 路的盛况?早晚高峰挤得门都关不上,沿线居民、学生全靠它通勤。可现在呢?地铁线路越铺越密,共享单车随处可见,网约车随叫随到,而公交还抱着几十年前的老线路、老车型死磕 —— 线路绕得能让人睡一觉,站点隔得比小区大门还远,大排量公交车空驶大半程,既浪费能源又添堵,这样的 “僵尸线路” 留着何用?
说改革,不是喊口号,得动真格!现有公交系统的问题,本质是 “大而不当、僵而不活”:规划时拍脑袋跟着主干道走,完全无视地铁口到小区、校区的 “最后三公里” 断层;车型清一色选十几米的大公交,明明沿线客流早就被分流,还硬要按老运力配置;调整线路比登天还难,乘客吐槽几年,线路依旧纹丝不动,仿佛活在平行世界。
真要改,就得彻底打破现有框架:
砍 “僵尸线路” 绝不手软!像 438 路这类客流断崖式下跌的线路,要么直接优化合并,要么换成小型接驳车,别让大公交空驶浪费;
建 “毛细交通网” 精准补位!推广公园电瓶车、小型社区巴士这类灵活车型,专门对接地铁口与周边校区、小区、写字楼,5 分钟一班、站点就近设,解决 “最后三公里” 的刚需 —— 现在年轻人宁愿骑共享单车淋雨淋晒,也不坐绕路半小时的大公交,核心就是公交没戳中痛点;
现役空驶大公交别等着报废!国内用不上,完全可以外销到东南亚、非洲等公共交通刚起步的地区,既能回收一笔资金反哺毛细交通,又能盘活闲置资产,总比让它们在停车场生锈、每年花巨资维护强;
线路调整要 “市场化”!别再靠行政命令拍板,建立客流实时监测机制,哪条线路客流少就收缩,哪个区域接驳需求大就加开,让公交跟着乘客走,而不是让乘客追着公交跑。
公共交通的核心是 “便民、高效、集约”,而不是占着资源当摆设。北京作为首都,公交改革早该告别 “修修补补”,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 —— 与其让大公交空驶浪费,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把 “最后三公里” 的接驳做扎实,让公交真正回归 “服务出行” 的本质,而不是成为财政负担和道路累赘。
现在连小区门口的便利店都知道根据客流调整货品,公交系统还抱着老黄历不放,这样的改革,真的不能再等了!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 “空壳公交”?你觉得公交改革还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欢迎一起讨论!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7.1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