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可以解的,最主要还是你的核心认知不对,把这部分认知通过修心提高修正,你就能做到既不是不孝,又不难受。
心理学往往把你的种种归结于童年父母,同时也是一种头脑思辨式的,对你的本质你的心起不到一个客观的焕然一新的改变作用,因为你的症结本身就在于母女关系。
从孝字本身来说,其实深挖下去是涉及到“我是谁”等终极问题的,我是怎么来的,才会讲到良心上我们应该回馈谁。撇去人之所来并不直接是肉身父母这一深刻的层面,单单讲人的抚养情感,你对你外公的感情就是正常的人的报恩回馈之情,因而你对你母亲也是正常的。
当你这部分的认知提高后,你就不会因为无法达到一种世俗层面让母亲样样高兴才是所谓孝而捆绑,就不会既想做又做不到而痛苦,而是可以按你修正后的正心所发,做想做的,但是又是合情合理的,不伤人不伤己,合乎天理的。
人们对孝是有误解的。人心有杆秤。你只要把这杆秤调对了,你自己心里便会开阔,因为它是应对世间一切和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
而要改变这个心底,是需要这个维度的传承物质基础的,这样才不是洗脑和说教,而是真修。
--
FROM 203.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