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需要典型,流量营销需要热点
所以平时大多数人看到的事件,并不是因为实际生活中只有这些事件,而是因为它们最符合“发布者”的利益,才会拿出来引爆
就比如“宝马冰淇淋”这个案子,有人怀疑是否存在刻意挖坑
热点能引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观众作为“吃瓜者”,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才能吃瓜
硬件,比如能上网;软件,比如受到过“双标对待”对这件事感同身受
一个一个的因素,客观上对大众进行了筛选和划分。比如某件事上你沉浸的深度越大,也越容易感受到共同语言者越少。
信息茧房实际上是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被限定在网络,信息来源被“好恶算法”筛选,才促使个人内化了“世界就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的结论
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不存在,而是我们忽略了事情的存在前提,对事情影响的实际深度、广度、甚至因果关系产生了误判
再举个例子,南京“彭宇案”反映出了一种社会心态。但如果你去问身边符合这种心态行为的人,他们未必听说过这个案子。所以到底是个案引发了社会心态的转变,还是社会心态的转变诱发出了一个个某些类型的案子?这就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了
【 在 cyberdyn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比较愚钝,没看太懂。信息茧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难道不是客观存在的?确实是个很形象的词汇。
--
FROM 211.1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