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觉得你姥姥家是做的不太好,岁数不大的时候,结婚这个事情家里人尤其父母应当还是鼓励为主,岁数实在大了以及孩子实在不愿意的那就是孩子自己不愿意。主要是子女经验不足以承托人生的时候,父母有责任提示风险,得告诉人家你要是跟别人不一样那可就真不一样了,不能自己个先自我安慰上了。另外门对门是现实的,不现实的倒是可能是钱,比如我娘那个同学他们选的是阳台可以打通式隔壁,从隔壁客厅推开门就进了这边的卧室了,实话实说除了少数母女,很少有人真能一直睡在父母身侧,同住的多数也是两间屋,等真到了由于不能自理而必须搬张床睡在眼前的,那基本也快到日子了,感觉没听说数年如一日睡在不能自理的父母身边小床上的,这样的人会有护工,也需要护工。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的想法不是孤立产生的,是被环境影响的。我姨在择偶不顺利的迷茫犹豫期,家里没有推她一把去勇敢尝试,而是认为找不到好的不如和家人一起生活,男人靠不住,找二婚的是帮人养老伺候娃,只有家人是真对她好之类。根本原因是我姥婚姻不幸福,所以对男性不信任,影响了我姨的认知。所以我姨在家人不鼓励,自己又经历挫败后,就因为恐惧留在了舒适区。她自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但我作为旁观者,初中就看出来她是被环境PUA了。如果婚姻真不好,为什么家里其他人全都结婚生子了?然后这些人又为了回避给父母养老的难题,告诉小姨不结婚也挺好。
: 你说的住对门根本不现实,能自己住就不叫养老。再说很多老人也不乐意自己住。真正的挑战是平时生病和最后失能时谁来管。不能说某个子女的伴侣不喜欢老人同住,就默认单身的人要同住,这叫什么平等?如果我是你,就算自己依赖妈妈,也要咬牙让哥哥管半年。这是义务,也是权利,你娘一定也想念儿子孙子,只是担心引起矛盾才不提,你哥以后回想起没尽孝也会遗憾。成年人不离开父母,是缺乏择偶动力的,等父母不在了就会后悔。
: :
--
FROM 120.24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