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你的所有观点,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我的心理透彻地剖析了一遍。然而,你发现一件让人玩味的事没有?我通过亲身经历想强调的重点是孩子身边有潜在危险这个客观事实,而很多网友包括你的关注重点是我的心理和情绪等主观问题。这无疑是对陌生人的带着温度的可贵善意,也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网友看到了我的泪流满面不能理解,其实那是对处于相对封闭空间内的绝对弱者遭受欺辱的不忍直视,只是那个绝对弱者是小时候的我自己。可能是笔墨有限,造成了大家的注意力偏差,毕竟客观事实一目了然,人的内心却复杂而微妙容易成为阅读重点。无妨,整件事受到了关注。
你说的女性耻感这个问题根深蒂固全球共享,我承认且无力纠正。至于“受害者”标签带有的弱化感和歧视性,可能超出了很多受害者们自身的认知边界吧,值得当做另外的话题讨论和呼吁,我的事不够典型,因为受到无法弥补创伤的受害者往往都还在沉默中苦苦挣扎。
【 在 luoxiaoding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当然是坏事,不过你的性耻感太强了,这是社会给予的,:或者说,“受害者”被社会定义为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受害者的加害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