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个调子,还是挺多挺和睦的。
我家姐妹两个,我和我姐经常说我爸妈,得亏没儿子,从小我爸妈就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虽然实际上因为实际情况不同,并不能做到完全平。 我感觉和我姐之所以没有版上这些多子女家庭的怨气,主要还是因为父母不偏心,姐妹俩互相不计较。同样,我父母比其他家庭的一般父母对儿女付出要多。这也是我父母老家大多数那一辈老人的一个缩影。我爸妈北方普通工人家庭,能支持我姐俩大学、并且读到硕博,已经拼尽全力了。我记得03年,我读硕士的时候,老妈想在老家买房子,18万,只能拿出来2万,其中还有1万多是我本科毕业读硕士之前的一年攒的,定金都交了最后放弃了。后来跟着我和我姐户口迁来北京,第一套自己的房产还是13年左右在北京,我帮着申请买的两限房。
我姐博士毕业,我硕士,生孩子就凑巧前后就差一个月,公婆基本都帮不上忙,最终我妈拍板,我爸妈一家一半,我爸一个老头儿去帮我姐带娃,我妈帮我带娃。后来,我老爸因为做心脏手术,康复来我家,后来就和我妈一起帮我带老二。
我因为学校和行业原因,一直比我姐经济条件好,自然而然我给父母的经济付出就多一些。我姐因为带娃,工作有一搭没一搭的,偶尔我还会给我姐塞点儿零花钱。前几年因为房子倒腾钱,我姐突然和我说,还欠我20万呢,能还给过我5万,我说我已经忘了借过钱了……这个大概率也不会催她还。
我姐毕业后倒腾了几次,最后也在我家附近买房定居了,我爸妈主要给我带娃,我姐就经常带着东西来我家,有时候我在家,有时候我不在家。我家俩娃都很喜欢大姨,我姐家娃也很懂事,仨娃现在有时候还凑一起出去吃饭。我和我姐凑一起聊八卦的时候偶尔也抱怨,父母经济上给的助力小,我们还得贴他们买房,总体来说我和我姐从没有吵过架,都是一起蛐蛐父母。
最近一年,父母上了年纪,住了几次院,基本模式就是我出钱,我姐出力。我姐每个月带我爸去医院复查,有时候我爸心情不好,还会抱怨我姐,我姐委屈了就找我倾诉。老人上了年纪,不是完全讲道理就能通的,姐妹俩互相商量和安慰着,就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我父母总体来说还是传统的老一辈父母,虽然赚钱能力不行,性格和生活习惯上也和孩子不完全一致,整体上还是宁愿委屈自己都不委屈孩子的。
另一个多子女更和睦的就是我 lg 家,他行二,一姐一妹,他工作后,他主动承担了妹妹上大学的费用,如果他不出钱,他妹妹就只有辍学在家务农了。她姐嫁人之后,他给她姐出资买农业机械,帮她姐和姐夫日子过起来。这俩姐妹的,在03年左右都投入了几万块钱吧,有的还点儿,有的就完全没还了。15年左右,他父母卖掉老家的房子,到北京来,单独住个我家的小房子,姐姐妹妹在父母身体不好的时候都会来照顾。我lg晚上经常在家和他们一大家子打群视频,聊闲天,整体还是和谐的很。他姐家娃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更是倾尽全力。奈何他家人读书真都不太行。
再到上一辈子,因为物质生活更穷困,父母的兄弟姐妹间的纠纷多裹挟着经济问题,但凡有个人愿意吃点儿亏,也没啥深仇大恨的。我妈妈那边兄弟姐妹都有长寿基因,我姥姥健在的时候,老太太的赡养工作维系了兄弟姐妹的亲情,现在老太太去世了,手足之情就更加没什么牵扯,更纯粹,我妈妈有时候也抱怨哪个弟弟的孩子没看她了之类的,人家带着东西上门一次,我妈立刻高兴得念叨好多次,这时候觉得人老了,和世界联接的血脉至亲的人多了,至少能不那么寂寞。我爸的哥姐和弟弟陆续离世,手足渐少,我能从我爸身上感觉到那种不安和难过,子侄辈不少会经常来看我父母,我三伯家的姐姐和我说,看到我爸爸,就感觉能看到她几十年前早逝的爸爸。这个时候我就会庆幸,我爸爸年龄小,医学进步快,北京的大夫专业,他有机会更好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个家族遗传的基因。
从我经历的来讲,作为老二,我感受到的多子女家庭温情远多于矛盾和龃龉。当然我姐小时候和我家大娃有时候一定不是这样想的。
【 在 wadg 的大作中提到: 】
: 80后 同龄的多子女家庭 我一个不熟悉 因为几乎都是1个或2个
: 年龄大的70后60后 那3个及以上确实很普遍
: 就我了解的 表面上过得去的 也就占50% ,真正和睦团结的 凤毛麟角
: ...................
--
FROM 2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