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挺有意思。
当前流行的炒肉方法是用调味料和淀粉腌制肉片/丝(不焯水),炒的时候讲究大火快炒,目的是保持肉的嫩度,而不是时间过长导致肉炒老了,肉柴难嚼。这种做法其实有个问题,那就是肉没有真正做熟,吃不出肉香,而肉香只有熟肉才会有。什么是熟肉的味道?炖肉的味道就是。当然,纯粹的肉本身的味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感到“好吃”,还需要加上盐,油,和各种各样的香料。
肉炒得嫩的话就没有肉味,炒老了就难嚼。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曾一度认为炒肉不好吃,没有意义,只有炖肉才香。
但现在我采用了一个新方法,“炒煮肉”(先煮后炒)。简单地说,就是热油炒香调味料,比如五香粉、葱姜蒜、酱油,然后加入未经任何处理的肉片,炒至断生,再倒入适量水,开大火煮。把肉片煮熟后,捞出肉片。这时候的肉片熟了,有了肉味,还带有些许的调料香味。再把搭配的蔬菜用少量油单独炒熟,最后用热油混炒肉片和蔬菜,同时适当添加些调味料,例如盐什么的。
炒煮肉有好有坏。最大的好处是好吃,有肉香。附带的好处是少量的肉汤。虽不及炖肉汤的浓郁,但也还不错。我经常用这种肉汤来煮没有甜味、不太好做的白菜、圆白菜什么的,然后这些鸡肋般的蔬菜瞬间成为美味!最大的缺点就是肉比较老,嚼起来费劲。对此的解决办法也有,比如肉采用五花肉,或者尽量切的薄一些。但切得薄带来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肉不容易切,炒起来易碎,卖相差。当然,还是有解决办法,例如用专门的涮羊肉切片刀,事先尽量把配菜、调料炒香,最后混炒的时候尽量颠勺而不是翻炒。说到这里,这就和肥牛饭有些相似了。另外,还有些类似回锅肉。
最后说说焯水。
肉类烹制之前焯水的目的是去除血水,以达到去腥和洗净(肉洗干净及去除炖煮时产生的沫子)的目的。一般炖煮肉类之前都会焯水。如果不焯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血水会和肉一起煮熟,肉汤里和瘦肉表面沫子会很明显,但也可以用勺子撇掉一些。肉的味道和焯水后没有什么大不同。
其实,这个血水是有味道的,是红肉腥臊味的主要来源。如果把干净锅里倒入油,烧热,再倒入未经任何处理的纯粹的新鲜肉片/丝,略微翻炒,很快就能闻到一股腥臊味,这就是血水加热后直接散发出来的味道。我曾经这么炒过猪肉、羊肉、牛肉,都能闻到这种味道。我还把这三种肉都切成片,用冷水泡过3到4次,直到肉片发白,挤干水分后,用前面同样的方法去炒,几乎就闻不到腥臊味了。另外,这样泡过的牛羊肉炒出来后,味道就像猪肉,而感觉不到原来的牛羊肉味了。所以,我把猪肉的味道称为标准肉味。牛羊可能因为食物比较单一(草),其熟肉里面就含有自己的特色味道(牛肉味、羊肉味),而猪传统上是杂食动物,什么都能吃(但现在大规模饲养的猪吃的是不是比较单一?!),肉味也就没什么特色(相对于牛羊肉)。
有些烤肉的做法是先煮后烤。我曾经吃过这样做的羊肉串,感觉味道“鲜香”一些,直接烤得羊肉串有一种浑浊感,就好像不干净一样。炖煮肉就没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炖肉用的调味料比较多、用水多,压制、稀释了任何不好的味道。
煮熟的血水的味道很不堪么?好像也不是这样(但做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味估计不太好闻)。我记得小时候猪血做熟了也还挺好吃。
以上主要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认识。
--
FROM 111.199.186.*